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苴茅的意思、苴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苴茅的解释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该方颜色的泥土,覆以黄土,包以白茅,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象征。《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 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 陆德明 释文:“燾,覆也;苴,包裹也。”《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 李贤 注:“封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铜虎符也。” 宋 陆游 《新黏竹隔作暖阁》诗:“已胜展鉢三椽下,莫羡苴茅万户封。” 清 王广心 《大梁行送林平子》:“ 大梁 昔当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苴茅"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专有名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苴 (jū)

    本义指包裹、衬垫之物。《说文解字》释为「履中草」,引申为用草包裹物品的动作。在礼仪中特指以茅草包裹祭品或信物,象征庄重与神圣性(《周礼·天官·甸师》)。

  2. 茅 (máo)

    指白茅草,古代被视为洁净之物。《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白茅纯束」之句,表明其常用于祭祀或重要仪式。

二、合成词释义

苴茅指古代分封诸侯时,天子以白茅包裹社土授予受封者的仪式。《史记·三王世家》载:「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授茅土。」其核心含义为:

三、历史用例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封禅仪式:「苴以白茅,江淮之间一茅三脊」,说明汉代仍沿用此制,且对茅草的品级有明确要求。

四、现代语义

该词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仅见于研究古代礼制、分封制度的文献中。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现代网络资源,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周礼》《史记》《后汉书》等传世典籍内容,未添加无效链接以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苴茅”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的词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代表特定方位的五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外层覆盖象征中央的黄土,再用白茅草包裹,授予受封者,作为封地的象征。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代“社稷”观念与礼制文化。

  2. 象征意义

    • 五色土:对应“五行”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代表诸侯封地的地理方位。
    • 白茅:因其洁净特性,象征分封仪式的神圣性;包裹黄土则寓意“王者覆四方”的统治权威。
  3. 历史文献依据

    • 《尚书·禹贡》记载了分封用土的制度,孔颖达注疏中提及“苴以白茅”的细节。
    • 《后汉书·宦者传序》中“苴茅分虎”的表述,进一步印证其与分封仪式的关联。

延伸补充

“苴茅”一词在现代使用极少,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献考据。其读音为jū máo(汉语拼音),部分典籍中亦写作“苞茅”,但含义略有差异(后者多指进贡的茅草)。

如需更详细的文献原文或分封礼仪流程,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史学专著对分封制度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抱景辩尝壁炉承廕抽地楚楚谡谡叨贪登眺调亭夺服堕坠二之日風雨如晦砆碔官槽好好交曷旦呵护哗世回采洄悬昏姻缄封降饮解带謉诨阆风楞呵呵满数民誉闹标宁嘉弄月吟风蟠辟泡蘑菇陪哭迁民佥邪轻财情同一家诠贯驱盗热呼辣上本牲鱼誓天断发事主霜营书子桃弓苇矢铁中铮铮蹄铁投鞭駾喙文策乌府五马相复鲜泽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