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苴茅的意思、苴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苴茅的解释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该方颜色的泥土,覆以黄土,包以白茅,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象征。《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 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 陆德明 释文:“燾,覆也;苴,包裹也。”《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 李贤 注:“封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铜虎符也。” 宋 陆游 《新黏竹隔作暖阁》诗:“已胜展鉢三椽下,莫羡苴茅万户封。” 清 王广心 《大梁行送林平子》:“ 大梁 昔当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苴茅”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的词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代表特定方位的五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外层覆盖象征中央的黄土,再用白茅草包裹,授予受封者,作为封地的象征。这一仪式体现了古代“社稷”观念与礼制文化。

  2. 象征意义

    • 五色土:对应“五行”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代表诸侯封地的地理方位。
    • 白茅:因其洁净特性,象征分封仪式的神圣性;包裹黄土则寓意“王者覆四方”的统治权威。
  3. 历史文献依据

    • 《尚书·禹贡》记载了分封用土的制度,孔颖达注疏中提及“苴以白茅”的细节。
    • 《后汉书·宦者传序》中“苴茅分虎”的表述,进一步印证其与分封仪式的关联。

延伸补充

“苴茅”一词在现代使用极少,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献考据。其读音为jū máo(汉语拼音),部分典籍中亦写作“苞茅”,但含义略有差异(后者多指进贡的茅草)。

如需更详细的文献原文或分封礼仪流程,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史学专著对分封制度的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苴茅的意思

苴茅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常见的野草,也称为苴草、菰蒲。它生长在水边、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地区,叶子细长且有光泽,花呈淡黄色。

拆分部首和笔画

苴茅的部首是艹,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苴茅是*********语所借的或受其影响,指盛产苴草之地。

繁体

苴茅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菰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对于苴茅的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古文写法为菰蒲、菰丿、菰矛等。

例句

1. 河边的苴茅摇曳着,风景十分宜人。

2. 他找到了一块湖泊边上的苴茅乘凉。

3. 这片池塘里有许多茁壮的苴茅长势良好。

组词

组词:苴茅地、苴茅草、苴茅席、苴茅户、苴茅盖等。

近义词

近义词:苴草、菰蒲、苴席、菰莫等。

反义词

反义词:稻谷、麦秆、杂草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