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避危難。《管子·法法》:“爵不尊祿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呂氏春秋·本味》:“相得然後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
犯危
“犯危”為漢語複合詞,由“犯”(主動觸及、冒)與“危”(危險、險境)構成,指主動涉足危險境地或冒生命風險。其核心含義強調主體明知存在威脅仍選擇行動,帶有決絕、無畏的意向,屬文言色彩較重的書面語。
“犯”意為沖撞、冒犯,引申為主動接觸;“危”指不安全的狀态。組合後表示刻意置身險境,如《後漢書》載“犯危涉難”形容将士不畏艱險征戰。
隱含“為某種目的甘願冒險”的犧牲精神,如《資治通鑒》中“犯危履險”描述忠臣為國獻身之舉,區别于被動遇險。
釋“犯危”為“冒着危險”,引《韓非子·内儲說》例證:“犯危行苦,民且為之者,以其賞厚而信也。”
釋義“犯”條目下收錄“犯危”,注為“涉險”,引《史記·刺客列傳》“嚴仲子奉黃金百镒,前為聶政母壽,政獨安肯以無稽犯危哉?”佐證。
明确“犯危”屬動賓結構,釋義“冒犯危險”,強調行為主動性。
文獻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犯危”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如下:
指不避危難,即主動面對危險或挑戰,常用于形容勇敢、不畏艱險的行為。該詞由“犯”(冒犯、挑戰)和“危”(危險)組成,強調在危險境遇中仍堅持行動的态度。
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管子》《呂氏春秋》等文獻。
把話白發蒼蒼百年孤獨寶鋼诐憸不受歡迎補習學校不聿程墨楚船蠢蠢思動椿期粗魯到頭來雕嚴雕顔都人斷割房驷奉國高舂怪不着官房海紅呵呼貨資嬌黃戢刃韏靽來方連底凍兩行履薄臨深偏謬辟易破弊牽曳碁燈青玉盤秋豪之末全門熱灰人證日窟三踴上智下愚涉渡詩理十三史食天刷照書呆睡卿殊趣天壁銅華五方色仙術憲治諧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