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文詞語意已盡處。
"句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與古代文獻的斷句、停頓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句絶(jù jué)
指在閱讀或抄寫古籍時,于文句結束處所作的停頓标記。相當于現代标點中的“句號”功能,用于分隔完整的語義單位。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禮記·學記》注疏
鄭玄注:“古者謂句絶為‘句投’。” 此例說明“句絶”是古代對文句終結處的通稱。
來源:中華書局《禮記正義》
章句學中的應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凡經文語盡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之以便誦詠謂之‘讀’(逗)。‘句絶’即語盡之斷。”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
與“句讀”的關系:
“句絶”側重句子的終結(“句”),而“讀”(dòu)指句中短暫停頓(逗號)。二者合稱“句讀”,統指古文斷句方法。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
符號演變:
宋代以前多以“丶”或“︱”标記句絶,後逐漸演變為“○”“。”等符號。敦煌寫卷中可見早期句絶标記實例。
來源: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數字化資源庫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要求。)
“句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文詞語意已盡處,即句子或詞語在表達完整含義後的自然結束點。拼音為jù jué,注音為ㄐㄩˋ ㄐㄩㄝˊ。
詳細解釋
該詞強調語言表達的簡練與精粹,要求句子或詞語在表意完整的同時避免冗餘修飾,使内容更加凝練有力。例如,元代劉壎在《隱居通議》中提到,通過調整句讀位置(如“舉”字句絶),可增強文本的意蘊。
出處與例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文筆優美、邏輯嚴密的文章或演講,尤其在古文、詩詞等注重語言精煉的文體中常見。
相關說明
需注意與“句讀”區分:“句讀”指文句的停頓,而“句絶”更側重語義的完整性。
白緤暴怒邊冊博映捕索趁波逐浪創劇痛深處事雌心打單大河搭漿丹青樹等賦點字釣船調撓東嘉坊夫粉邊細絲縫子漢隸皓齒朱唇黑褐猾惡荒速渾濛豁達夥耕火前茶将扶賤體金厄井花俊爽開麥拉開美開延肯正轲親樓觀亂飛美聯社媚谀蒙蒙黑撚抹漚肥屏條青淩台岖崯驅逐令人工合成日昃忘食絨褲弱肉強食上路攝召誓天收考土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