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文词语意已尽处。
"句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与古代文献的断句、停顿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句絶(jù jué)
指在阅读或抄写古籍时,于文句结束处所作的停顿标记。相当于现代标点中的“句号”功能,用于分隔完整的语义单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礼记·学记》注疏
郑玄注:“古者谓句絶为‘句投’。” 此例说明“句絶”是古代对文句终结处的通称。
来源:中华书局《礼记正义》
章句学中的应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凡经文语尽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逗)。‘句絶’即语尽之断。”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与“句读”的关系:
“句絶”侧重句子的终结(“句”),而“读”(dòu)指句中短暂停顿(逗号)。二者合称“句读”,统指古文断句方法。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
符号演变:
宋代以前多以“丶”或“︱”标记句絶,后逐渐演变为“○”“。”等符号。敦煌写卷中可见早期句絶标记实例。
来源: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数字化资源库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以符合要求。)
“句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文词语意已尽处,即句子或词语在表达完整含义后的自然结束点。拼音为jù jué,注音为ㄐㄩˋ ㄐㄩㄝˊ。
详细解释
该词强调语言表达的简练与精粹,要求句子或词语在表意完整的同时避免冗余修饰,使内容更加凝练有力。例如,元代刘壎在《隐居通议》中提到,通过调整句读位置(如“举”字句絶),可增强文本的意蕴。
出处与例子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文笔优美、逻辑严密的文章或演讲,尤其在古文、诗词等注重语言精炼的文体中常见。
相关说明
需注意与“句读”区分:“句读”指文句的停顿,而“句絶”更侧重语义的完整性。
逼越财帛崇文锄苗丹汞鼎食鸣钟伉厉公私交困涫汤孤竦古往今来好利洪家后影黄伞格辉彩火车头坚励交龙锦击射纠缠科脚甲两行灵族鸾续鲁般买荒买昏绵花密意辟彊园幧头祇林齐马清除擎露秋蟫舌挢不下声频勝義食德石妇噬逆霜风司疆头鵞燕退关魏两微逆文鲂文武士五苦祥风时雨仙官巷职闲蹓綫箧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