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漢隸的意思、漢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漢隸的解釋

(1). 漢 代通行的隸書。 元 郝經 《書<磨崖碑>後》詩:“正筆篆玉藏 李斯 ,出筆存鋒兼 漢 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嘗見友人以 漢 隸自誇,餘誚之曰:此不過於真字上加一二筆飛撇,遂枉其名曰隸。”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承安宮鼎銘》:“ 阮氏 《鐘鼎彜器款識》定此器為 漢 物者,以銘文字體於 漢 隸為近。”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而先 伏生 所口授者,緣其寫以 漢 隸,遂反稱今文。”參見“ 隸書 ”。

(2).指 漢 朝的屬吏。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至如身為 漢 隸,而迹入 魏 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漢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書法字體(主要含義)

  1. 定義與曆史:漢隸指漢代通行的隸書,起源于秦代,盛行于兩漢時期,是篆書簡化演變而來的字體。其成熟形态以東漢碑刻為代表,字形如“八”字分布,筆勢起伏變化豐富,故又稱“八分”。
  2. 藝術特征:筆畫方正工整,結構規範嚴謹,兼具古樸與靈動之美,代表作品如《曹全碑》《張遷碑》等,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3. 與唐隸區别:相較于唐代隸書的程式化,漢隸更注重筆勢的自然變化,被視為隸書藝術的高峰。

二、行政身份(次要含義)
指漢朝時期的下級屬吏,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如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提到“身為漢隸,迹入魏幕”。

建議結合權威書法典籍或漢代碑刻拓本進一步體會漢隸的藝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漢隸

漢隸是一個漢字,由兩個部分組成:漢和隸。

部首和筆畫

漢字的部首是指構成該字的主要部分,漢隸中的部首是“火”字旁的“隸”部。它的筆畫數是7畫。

來源

漢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秦朝時期。當時為了統一字形,秦始皇下令制定了小篆字,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小篆字發展演變成了漢隸。

繁體

由于簡體字的普及和使用,現代漢字中的大部分繁體字已經不再使用。因此,漢隸在繁體中也被寫作「漢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隸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它的筆畫呈現出古樸的風格,線條優美而整齊。這種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已經鮮有人使用,但在篆刻和書法藝術中仍然有所保留。

例句

1. 他的書法功底很深厚,尤其是在漢隸方面表現突出。

2. 學習書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漢隸的美。

組詞

漢字、隸書、隸屬、隸約、隸書之美

近義詞

楷書、草書、隸書

反義詞

行書、隸變、隸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