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鹖鴠的意思、鹖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鹖鴠的解釋

見“ 鶡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鹖鴠(hé dàn)

一、基本釋義

“鹖鴠”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鳥類,又稱“寒號鳥”或“盍旦”。其名最早見于《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鹖鴠不鳴。”指代冬季寒冷時節停止鳴叫的鳥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鳥名。似雉而小,青黑色,有毛角,性急躁,好鬥,夜鳴求旦。”

二、文化内涵與物候象征

  1. 節氣标志

    鹖鴠是古代“七十二候”中“冬至三候”的物候特征之一。《逸周書·時訓解》載:“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又五日鹖鴠不鳴。”其停止鳴叫被視為寒冬極盛的标志,象征陽氣初萌。

  2. 誤名辨析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誤将“鹖鴠”與鼯鼠(俗稱“寒號蟲”)混淆,後世部分文獻沿襲此誤。但據《毛詩陸疏廣要》等考據,鹖鴠實為鳥類,形似山雞,屬雉科。

三、古籍中的引用與考據

四、現代釋義與學術共識

現代研究認為,“鹖鴠”可能指代白冠長尾雉或褐馬雞等雉科鳥類,其習性符合“冬季少鳴”“好鬥”等記載。《中國動物志》指出,此類鳥多栖息于北方山林,冬季活動減少,與古籍描述吻合。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2. 《逸周書·時訓解》(國學導航)
  3. 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中醫古籍庫)
  4. 《中國動物志·鳥綱》(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鹖鴠”(hé dàn)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鳥類名稱,常與“鹖旦”混用,但具體所指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語境分析:

  1. 《禮記》中的記載
    《禮記·月令》提到“鹖旦不鳴”,指這種鳥在冬季停止鳴叫。古人認為它習性特殊,會在夜間鳴叫以求天明,因此得名“求旦之鳥”。其形象多被描述為類似山雞,羽毛斑駁,屬于雉科鳥類。

  2. 與“寒號蟲”的混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将“鹖旦”解釋為“寒號蟲”,即鼯鼠(一種滑翔哺乳動物),并描述其糞便為中藥“五靈脂”。這一說法可能源于古人對同名異物的誤解,或因鼯鼠夜間活動習性産生的聯想。

  3. 詞源與字形考據

    • “鹖”字從鳥,本指一種好鬥的雉類(如“鹖冠”為武士冠飾)。
    • “鴠”字從旦,強調其與“天明”相關的習性。 兩字組合可能為拟聲或習性描述,但具體物種已不可考,現代多認為屬于神話化動物。

注意:該詞生僻且存在争議,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指代對象(鳥類或鼯鼠)。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訓诂資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暴習柄子不踰矩儳然饬捕蠢迪儋負地上河端量朏朒粉蝶馮驩券服乘附列改籥感逝山陽告譴鲠氣龜胸合落兒獲得者燋齒譏刺據守孔隙老家公老娘們量能授官利出一孔六器六舞胪傳明說摹放戕敗卿士月侵踐起重機宂複三圭桑葉颯灑聲勢赫奕雙甄膛音讨蒐挺勁圖功脫隙土祇亡厭譣诐賢稱銜戴象栉小不忍則亂大謀小鳳消悶轄下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