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銘的意思、賦銘的詳細解釋
賦銘的解釋
辭賦和銘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李尤 賦銘,志慕鴻裁。”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銘的解釋 銘 (銘) í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志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志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于銘刻的文字逐
專業解析
賦銘是漢語中兩個獨立文體的合稱,分别指“賦”與“銘”。二者均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體裁,具有獨特的文體特征和功能:
一、賦
-
定義
“賦”是以鋪陳叙事、體物寫志為特征的韻散結合文體。其名源于《詩經》“六義”之一,後發展為獨立文體。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诠賦》),即通過細膩的鋪叙描繪事物,抒發情志。
-
核心特征
- 鋪陳手法:多方位、多層次描寫事物細節,如班固《兩都賦》對長安宮殿的詳盡刻畫。
- 韻散兼行:兼具詩歌韻律與散文句式,語言華麗,常用對偶、排比。
- 諷谏功能:漢代大賦常以“勸百諷一”表達政治見解,如司馬相如《上林賦》。
-
源流演變
萌芽于戰國(荀況《賦篇》),興盛于漢(賈誼、枚乘),六朝轉向抒情小賦(曹植《洛神賦》),唐宋演變為律賦、文賦(杜牧《阿房宮賦》)。
二、銘
-
定義
“銘”是刻于器物或碑石上的簡短韻文,用以記功、警戒或紀事。《文心雕龍·銘箴》稱:“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
-
核心特征
- 内容簡練:語言精警,如《禮記·大學》引商湯《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以警誡為主:多含規勸之意,如座右銘、器物銘(《周金文存》收錄青銅器銘文)。
- 刻寫載體:早期鑄于青銅器(如毛公鼎銘文),後刻于碑石(如班固《封燕然山銘》)。
-
分類與名篇
- 器物銘:記錄器物用途或主人功績(《殷周金文集成》)。
- 山川碑銘:歌頌地理形勝,如秦始皇泰山刻石。
- 室宇銘:書于居所自警,如劉禹錫《陋室銘》。
三、賦與銘的關聯
二者雖形式迥異,但均屬古代“文章”範疇:
- 功能互補:賦以鋪陳顯宏闊,銘以簡練寓深意。
- 創作交融:漢代賦家多兼作銘文,如揚雄有《甘泉賦》亦撰《鼎銘》。
- 文化共性:均體現“立言不朽”的傳統觀念(《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參考資料
- 劉勰《文心雕龍·诠賦》(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藝文志》對賦體分類
- 範文瀾《文心雕龍注》釋“銘箴”
- 上海博物館藏西周青銅器銘文拓片
- 哈佛燕京學社《周金文存》輯錄
- 北京大學《全漢賦校注》
- 陝西師範大學《古代銘文文獻集成》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賦銘”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賦”和“銘”兩種文體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定義
“賦銘”指辭賦和銘文兩種文體的合稱。其中:
- 賦:盛行于漢魏六朝的韻散結合文體,多用于寫景叙事或抒情說理;
- 銘:刻于器物、碑石上的短文,内容多為稱頌功德或警示勸誡。
-
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李尤賦銘,志慕鴻裁。”,意為李尤在賦和銘的創作中追求宏大的體制。
二、應用與擴展
- 文體特點
賦以鋪陳描寫見長,銘則注重簡潔精煉。兩者結合體現了古代文學中“文”與“質”的互補性。
- 曆史用途
多用于紀念、表彰或警示,如墓志銘、器物銘文等(注:此說法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三、補充說明
-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賦銘”一詞使用較少,但兩類文體仍被研究,尤其在古典文學領域。
- 常見誤讀
需注意“賦銘”并非獨立文體,而是兩類文體的并稱,不可與單一文體混淆。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文心雕龍》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班姑寶符保證褊傲邊稅筚辂勃崒參迹大處着墨大刀頭大祭禱牲帝星都鹹子方寸地風聲奉義腐臰故舊喝風呵煙畫格黃掴謊敲才蹇馬較競浄發徑自基因工程開間擴大會議亮瞪瞪兩屬另院令原之戚馬甲柱漫波沐盆女須排隊偏親披披藉藉裒取遷祔釺子器敬清晏秋晖聲叙申停賒銷師比十步九回頭市櫎衰庸阘懦肆長食養桃源人相刃犀骨西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