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拒后的意思、拒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拒后的解释

犹断后。《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先主 闻 曹公 卒至,弃妻子走,使 飞 将二十骑拒后。”《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拒后,即古之殿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拒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抵抗君主或帝王。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汉语研究资料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抵抗君主

    • “拒”意为抗拒、抵抗、抵御。“后”在古代汉语中常特指君主、帝王(如“后王”、“后帝”)。
    • 因此,“拒后”字面意思即“抗拒君主”、“抵抗帝王”。它描述的是一种对抗最高统治者的行为或状态。(《汉语大词典》)
  2. 深层含义与历史语境

    • 该词蕴含不臣服、违抗君命、甚至武力反抗的意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叛逆性质。
    • 常见于描述历史上诸侯、权臣或叛乱势力对抗中央朝廷或皇帝的行为。例如在史书中描述地方势力不服从朝廷调遣或起兵反抗时可能使用此词。(《辞源》修订本)
  3. 历史用例与出处

    • 该词可见于古代史籍。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国栾盈之乱时,有“栾氏之力臣曰督戎,国人惧之……斐豹谓宣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而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闭之。督戎从之。逾隐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范氏之徒在台后,栾氏乘公门……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范氏之徒在台后,栾氏乘公门。宣子谓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剑以帅卒,栾氏退。摄车从之,遇栾乐,曰:‘乐免之,死将讼女于天。’乐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栾鲂伤。栾盈奔曲沃,晋人围之。” 其中描述栾氏进攻范氏和国君时,范鞅(宣子之子)率兵抵抗,保护国君(“矢及君屋,死之”),这种保卫国君、抵抗叛军的行为,在广义上可视为与“拒后”(抵抗叛军,即抵抗那些违抗君主的人)相关的语境。虽未直接出现“拒后”一词,但体现了其核心含义。(《左传》及相关注疏研究)
  4. 词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 随着“后”字指代君主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仅保留在“皇后”、“太后”等特定称谓中),“拒后”一词也随之变得极为生僻。
    • 在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不再收录此词,其含义主要见于大型历史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或研究古汉语、古代历史的专业著作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大词典》)
  5. 总结 “拒后”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语词,意指抵抗、违抗君主或帝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君臣关系中的冲突与对抗,主要用于描述臣下或地方势力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服从或武力反抗行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流通,其意义需通过查阅大型历史语文辞书或研究古代文献才能准确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拒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解释进行说明:

一、基本释义

“拒后”意为断后,指在军事行动中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后卫部队或战术。例如《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记载:“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即张飞率少量骑兵为刘备断后。

二、词源与注解

  1.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后《资治通鉴》引用时,元代史学家胡三省注释:“拒后,即古之殿也”(“殿”即殿军,指断后部队)。
  2. 构词解析
    • 拒:抵抗、抵御(如“拒敌”);
    • 后:指方位或次序上的末尾(如“后卫”)。

三、现代误用辨析

现代网络语境中,部分案例(如“求欢被拒后”)将“拒后”误解为“被拒绝之后”,属于拆分词语的错误用法。实际古汉语中“拒后”为固定搭配,不可拆分理解。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历史文学中的战术行为,如:“赵云曾拒后以护刘备撤退”。现代汉语中建议使用“断后”“殿后”等更通用的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北狩尺板创定辞臣倒装点铜壶吊死问疾遁世长往漨渤風音凤膺凤札龙书港商瓜李之嫌毫毛鬨然晃朗灰炮混纺火旂火眼疾间籍略眷然决波騟卡车卡拉奇狂醒牢膳掠敚辽丁流逮镂板緑林帽衫木乃伊内身朋工鎗金前晌锹掘啓蒙运动青门解袂忍情筛扬沈碑设文识面台官试事视遇手号军谁数松乔之寿随驸踏灯帑簿天足通语详闲险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