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信者稱陰間的兵卒,鬼和神組成的軍隊。《晉書·王羲之傳》:“ 孫恩 之攻 會稽 ,僚佐請為之備。 凝之 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将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 宋 王明清 《摭青雜說》:“ 兼資 聞其有‘生人不相關涉’之言,而知其為鬼兵也。”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二折:“俺 涇河 龍呼的風,喚的雨,騰的雲,駕的霧,部下有水卒鬼兵,神通變化,怎的便弱與他。”
(2).指 三國 蜀 将 徐瑤 統率的軍隊,因其衣裝怪異,故名。 宋 張唐英 《蜀檮杌》卷上:“其( 徐瑤 )兵皆文身黧黑,衣裝詭異,衆皆稱為鬼兵,稱 瑤 為鬼魁。”
(3).對軍閥武裝的蔑稱。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三》:“照此看來,國家之命未延,鬼兵先要打仗;道德仍無根柢,科學也還該活命了。”
“鬼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迷信中的陰間軍隊
指民間傳說中由鬼魂或神靈組成的軍隊,常見于古籍記載。例如《晉書·王羲之傳》提到,東晉時期孫恩攻打會稽時,太守王凝之曾稱“請大道許鬼兵相助”。宋代《摭青雜說》等文獻也描述了類似現象,認為“鬼兵”與生人無關,屬于超自然存在。
曆史中的特殊軍隊
特指三國時期蜀将徐瑤(或作徐璠)統率的軍隊。因其士兵紋身黧黑、衣裝怪異,被時人稱為“鬼兵”,徐瑤則被稱為“鬼魁”。這一說法源自宋代《蜀檮杌》的記載。
對軍閥的蔑稱
近代語境中,“鬼兵”被用作對軍閥武裝的貶稱,暗指其行為殘暴或非正義。魯迅在《熱風·隨感錄三十三》中曾以此諷刺軍閥混戰。
曆史傳說中的靈異現象
唐代文獻如《太平廣記》記載了“洛陽鬼兵”事件,描述開元年間洛陽百姓夜間聽到軍隊行進聲卻未見其人,被視為靈異現象。這類傳說多與自然現象(如風聲)或集體心理有關。
補充說明
需注意,“鬼兵”的迷信與曆史含義常交織,如《柳毅傳書》等文學作品将其神怪化。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晉書》《蜀檮杌》等原始史料。
鬼兵,指的是在軍中服役的一種特殊兵種,常用于執行難以想象的任務。拆分部首可分為“鬼”和“兵”,其中“鬼”的部首為“屍”,“兵”的部首為“兒”。
根據筆畫數來說,鬼的筆畫數為9畫,“兵”的筆畫數為7畫。
《鬼兵》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根據傳說,鬼兵是一種由亡靈或惡魔所組成的軍隊,通常被用于進行邪惡的活動。後來,這個詞彙被引申為指代一種特别兇殘和勇猛的戰士。
在繁體字中,鬼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時候,鬼兵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鬼”的寫法為“鬼從之”,而“兵”的寫法為“兵軍”。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
例句:
1. 他們是鬼兵,無法擊敗。
2. 那個部隊裡有一支精銳的鬼兵連。
組詞:
1. 鬼怪
2. 鬼魂
3. 兵士
4. 軍隊
5. 戰士
近義詞:
1. 僵屍
2. 惡魔
3. 魔鬼
反義詞:
1. 天使
2. 正義
3. 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