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杼的意思、投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杼的解釋

(1).《戰國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處 費 , 費 人有 曾參 者,與 曾子 同名族,殺6*人。人告 曾子 之母曰:‘ 曾參 殺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6*人也。’織自若。有頃,人又曰:‘ 曾參 殺6*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懼,投杼踰墻而走。夫以 曾子 之賢,與母之信,而三人疑之,雖慈母不能信也。”後以“投杼”比喻謠言衆多,動搖了對最親近者的信心。《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今臣之賢不若 曾參 ,王之信臣又不如 曾參 之母信 曾參 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北齊書·文襄帝紀》:“當是不逞之人,曲為無端之説,遂懷市虎之疑,乃緻投杼之惑。” 宋 孝宗 《複嶽飛官封敕》:“會中原方議於櫜弓,而當路力成於投杼。” 明 何景明 《上楊邃庵書》:“夫讒言屢至,慈母投杼;浸漬之灌,可解膠漆。”

(2).織布。亦借指織女星。 明 夏完淳 《七夕詠牛女》:“漢北有負軛,漢南有投杼。”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投杼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投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u zhù,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意義
    比喻謠言衆多,動搖了最親近者之間的信任,常用來形容流言可畏。例如宋孝宗《複嶽飛官封敕》中的“當路力成於投杼”,即指嶽飛因讒言被冤殺的曆史背景。

  2. 字面含義
    “杼”指織布機的梭子,“投杼”字面意為丢棄織布的梭子,引申為因外界幹擾放棄原本的信任或行為。


二、典故出處

源自《戰國策·秦策二》:
曾參的母親最初堅信兒子不會殺人,但連續三人誤傳“曾參殺人”後,她最終信以為真,吓得“投杼逾牆而走”(扔掉梭子翻牆逃走)。這一典故凸顯了謠言的破壞性,即使對至親之人也會産生懷疑。


三、用法示例

  1. 曆史文獻

    • 《史記》用“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警示統治者勿輕信讒言。
    • 明代何景明《上楊邃庵書》以“讒言屢至,慈母投杼”表達對诽謗的無奈。
  2. 文學化表達
    明代夏完淳在詩中用“漢南有投杼”代指織女星,擴展了詞語的意象。


四、其他釋義

少數文獻中,“投杼”也被解釋為“投擲短兵器”(如标槍),但這一用法較罕見且權威性較低。


五、近義詞

“投杼”以生動的典故揭示了謠言的危害性,多用于批判輕信讒言的行為,兼具曆史厚重感和文學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投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投杼》是一個成語,意為投火炬(投杼)來求援,比喻向有關方面呼籲或請求幫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投杼》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共有8畫。

來源

《投杼》源自《詩經·周南·關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鸠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爽矣,女不二其娈。桑之落矣,其陽不出。自我徂爾,三歲弗朝。淇水湯湯,漸車輗輗。終車止矣,不可以東西。女也不爽,士其瘳矣。士也瘳矣,女不油以塗。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蔞。蔞則不揚,其靡有為。曳其輪則,如之何其。匪伊嗟佛,靡依靡高佛。桑之落矣,其葉隕脫。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蘂蕚。曳其薢則,如之何其。匪伊嗟佛,靡依靡好佛。桑之落矣,不可矢肆。

這首詩描繪了古代的一段動人故事,男女之間的情感悲歡離合。

繁體

《投杼》的繁體為「投杼」。

古時候漢字寫法

《投杼》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投杼」。

例句

他們親手投杼,向政府呼籲保護環境。

組詞

投杼為成語,沒有通常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

請求救助、尋求援助

反義詞

獨自承擔、不求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