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學名詞。經脈名稱之一。是陰氣發展的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的方面轉化的過程。包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參閱《素問·至真要大論》,又《陰陽離合論》。
(2).中醫學名詞。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咳嗽胸悶等。參閱《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3).中醫學名詞。六經病之一。厥陰病為陰陽消長、邪正進退的重要關鍵,常出現寒熱錯雜的症候。上熱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熱疼痛,饑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證。厥熱勝複者,可預測病情的進退,厥多熱少為病進,厥少熱多為病退。參閱 漢 張仲景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厥陰”的中醫釋義及延伸解析:
字義與哲學内涵
“厥”意為“盡、極”,指陰氣發展到終極階段,并開始向陽轉化。在《黃帝内經》中被描述為“兩陰交盡”,即太陰與少陰之氣交彙終結後的狀态,代表陰氣最少(一陰)卻蘊含陽氣初生的轉折點。
經絡系統
病症與六經傳變
在《傷寒論》中,厥陰病是六經病的終末階段,屬陰證至極而寒熱錯雜的複雜證候,表現為消渴、氣上沖心、吐蛔等。其傳變路徑為:太陰(脾虛寒濕)→少陰(心腎陽虛)→厥陰(陰陽轉化失調)。
陰陽轉化的動态特性
類比自然界“冬至一陽生”,厥陰象征陰氣至極後陽氣初萌,形成“陰極陽生”的病理特征,需調和寒熱以恢複平衡。
臨床應用與調理
日常可通過疏肝理氣(如按摩太沖穴)、調節情緒(避免郁怒)維護厥陰經功能;若出現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需結合針灸或中藥(如烏梅丸)辨證治療。
厥陰在中醫理論中既是經絡、病證術語,也承載着陰陽轉化的哲學内核,臨床需結合動态病理特點綜合施治。
《厥陰》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名詞,指的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屬于肝經的一個分支。它的作用是調節肝髒的功能,平衡陰陽,保持身體的健康。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厥和陰。其中,“厥”是指身體朝向内部、離開表面的意思,用于形容血液或能量的流動;“陰”是指陰性的能量,相對于“陽”來說。
拆分部首:廠、卩
筆畫:10
厥陰
在古代,厥陰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的書法風格,有時候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差異。然而,總體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仍然由厥和陰這兩個字組成。
1. 中醫認為,經常按摩厥陰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髒功能。
2. 去中醫診所看病的時候,醫生經常會詢問你的厥陰經是否出現不適。
厥陰經絡、厥陰之疾、厥陰綜合征
肝經、厥陰之病
陽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