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参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一、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概念
在《黄帝内经》体系中,厥阴指人体六经之一,包含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其特性为“阴气将尽”,代表阴阳转化临界状态,《素问·阴阳类论》记载:“厥阴之至,其脉弦”。该经络与肝、心包等脏腑功能关联,涉及气血调节与病理传变规律。
二、古代自然现象描述
《汉语大词典》释“厥”为“其、乃”的代词含义,“厥阴”在《尚书·禹贡》中特指“极北寒凉之地”,如“厥阴积雪”形容北方严寒景象。此用法多见于汉唐文献,体现古人对地理气候的认知体系。
“厥阴”的中医释义及延伸解析:
字义与哲学内涵
“厥”意为“尽、极”,指阴气发展到终极阶段,并开始向阳转化。在《黄帝内经》中被描述为“两阴交尽”,即太阴与少阴之气交汇终结后的状态,代表阴气最少(一阴)却蕴含阳气初生的转折点。
经络系统
病症与六经传变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是六经病的终末阶段,属阴证至极而寒热错杂的复杂证候,表现为消渴、气上冲心、吐蛔等。其传变路径为:太阴(脾虚寒湿)→少阴(心肾阳虚)→厥阴(阴阳转化失调)。
阴阳转化的动态特性
类比自然界“冬至一阳生”,厥阴象征阴气至极后阳气初萌,形成“阴极阳生”的病理特征,需调和寒热以恢复平衡。
临床应用与调理
日常可通过疏肝理气(如按摩太冲穴)、调节情绪(避免郁怒)维护厥阴经功能;若出现胸胁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需结合针灸或中药(如乌梅丸)辨证治疗。
厥阴在中医理论中既是经络、病证术语,也承载着阴阳转化的哲学内核,临床需结合动态病理特点综合施治。
白笃耨白圜百枝板瓦薄嬷北路偿垦赤手起家怆凄村服当昼邓惠得意扬扬典仪吊查地土蛇东床快婿二迹分赢绋絻公共关系国式好外何满桓灵简略胶续狤獠鸡犬皆仙赍送临身浏涟陆生画民间故事摸象拿腔作调齧臂盟牛金劈天盖地窃柄荣禄软饭鳃裂山公善言暖于布帛甚麽深山老林舌子视野事宜首出受穷守身如玉四通五达碎烦挑鬭吞噬尪瘵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