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伏羲氏 。昊,通“ 皥 ”。《漢書·古今人表》:“ 太昊帝 宓羲氏 。”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太昊 ,有天下號也。作罔罟田漁以備犧牲,故曰 宓羲氏 。”參見“ 太皥 ”。
太昊是中國古代神話與曆史中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原始身份
太昊(又稱太皞、大皥)最初是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神,主要流傳于山東、河南地區。其圖騰符號為“日-鳥-山”,考古學家在山東大汶口遺址中發現的相關圖紋被推測為太昊部族的象征,反映了對太陽和自然的崇拜。
與伏羲的關聯
西漢末年劉歆在《世經》中首次将太昊與伏羲并稱,此後兩者逐漸合二為一,成為華夏人文始祖的代表。例如《漢書》記載“太昊帝宓羲氏”,認為他發明漁獵工具、制定禮儀制度。
五方天帝體系
在漢代的“五方天帝”祭祀體系中,太昊被尊為東方天帝青帝,象征木德,對應春季和萬物生發。
曆史意義
太昊部族衍生出多個風姓部落(如任、宿等),成為東夷文化的重要源頭,并與其他部族(如少昊)保持聯繫,共同奠定華夏文明基礎。
早期文獻如《左傳》僅記載太昊為東夷祖先神,未提及伏羲。兩者的合并可能是後世學者對古史系統化整理的結果,體現了神話與曆史的層累性。
太昊既是上古東夷的太陽神和部落首領,又是後世重構的華夏人文始祖之一。其形象融合了自然崇拜、部族曆史與哲學思想,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縮影。
太昊,一個古老的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華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精神意義。它指的是華夏民族的遠古始祖,也被稱為“太皞”或“皞天大帝”,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太昊是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明和偉大的君主。
太昊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太”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大”和“兀”組成,部首是“大”,總共有四畫;“昊”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日”和“一”組成,部首是“日”,總共有六畫。
太昊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是古代華夏民族的神話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繁體字中,“昊”字的寫法為「曉」,其意思是“早晨”或“明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太昊古時候的寫法為「太皞」,表示華夏民族的始祖和重要神明。這種寫法在當時很常見,用來表達對太昊君主地位的尊敬。
太昊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他為我們的祖先,帶給我們智慧和勇氣。
組詞:太皞、天皇、皞天
近義詞:聖君、天子、帝王
反義詞:平民、庶人、奴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