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敲骨吸髓。 清 王韬 《西人重日輕華》:“其取之於民間,前時不過什二,今則幾至於敲膏吸髓,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參見“ 敲骨吸髓 ”。
“敲膏吸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字面含義
由“敲膏”和“吸髓”兩部分組成:
引申含義
多數權威來源(如、8、9)指出,該成語是“敲骨吸髓”的同義表達,比喻剝削壓榨極其殘酷,常用于描述對民衆或資源的極端掠奪。例如清代王韬在《西人重日輕華》中寫道:“取之盡锱铢,用之如泥沙”,形容剝削程度之深。
正向語境(較少見):
提到“深入研究或領會精髓”,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高權威性來源,可能為個别詞典的擴展釋義。
貶義語境(主流用法):
更普遍用于批判性描述,如苛捐雜稅、資源掠奪等場景,含強烈負面色彩。
若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清代文獻《西人重日輕華》,或對比“敲骨吸髓”的禅宗典故(如《景德傳燈錄》)。
敲膏吸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連續不斷地讨敲底細。拆分部首和筆畫為敲(手、攴)膏(月、月)吸(口、口)髓(骨、骨),部首分别是手、攴、月、口、骨,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成語來源于法家的一種刑罰,刑罰的具體内容是敲人的背脊,讓脊髓外露,然後進行吸取髓液的行為。
敲膏吸髓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敲膏吮髓」。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敲」的本字是「手」,表示用手敲擊的意思,「膏」的本字是「月」,表示肉的意思,「吸」的本字是「口」,表示吸取的意思,「髓」的本字是「骨」,表示骨髓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例句使用這個成語:
1. 他不斷敲膏吸髓,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2. 這個調查員沉着冷靜地對待每個嫌疑人,敲膏吸髓地進行詢問。
幾個與敲膏吸髓相關的組詞有:
1. 敲打:用手或器械擊打。
2. 膏藥:一種外貼藥物,用于治療皮膚病等。
3. 骨髓:由骨頭中産生的富含營養和造血功能的軟組織。
幾個與敲膏吸髓近義的成語有:
1. 盤根問底:追根究底,尋找事情的真相。
2. 審時度勢:審慎判斷形勢,采取對策。
與敲膏吸髓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1. 浮光掠影:對事情隻做了表面的了解,沒有深入探究。
2. 表裡如一:内外一緻,沒有隱瞞或欺騙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