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弦"。2.断绝琴弦。《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此事种子书均有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后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3.指离弦之箭。比喻速度极快。
亦作“绝絃”。1.断绝琴弦。《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此事种子书均有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后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感游值商日,絶弦留此词。” 宋 司马光 《送王待制知陕府》诗:“絶絃悲宿草,抚首念诸孤。”
2.指离弦之箭。比喻速度极快。《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絶弦,以步追之,埶不相及。”
“絶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这一含义源自《吕氏春秋·本味》中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伯牙弹琴时,唯有钟子期能领会其琴声中的意境(如“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絶弦”,终身不再弹琴,以此表达知音难遇的悲痛。后世常用此典代指对知己亡故的哀悼,如曹丕《与吴质书》、唐代崔珏《哭李商隐》等诗文均引用了此意。
该用法以离弦之箭为喻体,强调行动迅疾。例如《后汉书·西羌传》描述骑兵“来如风雨,去如绝弦”,突显其疾驰之态。此义多见于古代军事或运动场景的描写。
部分文献(如、7)提到该词引申为“才华中断”或“生命终结”,但此类解释权威性较低,且缺乏经典用例支持。建议优先参考前两种主流含义。
提示:若需了解近义词(如“断琴”)或反义词(如“知音”),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絶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切断琴弦”,也可引申为“音乐中止”或“音乐不再传播”。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音乐停止或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终结。
《絶弦》的部首是糸(纟),部首意为“丝绳”。它由12个笔画组成,依次为“纟”(3画)、“川”(3画)、“攵”(4画)、“卜”(2画)。
《絶弦》是一个日本汉字词语,其繁体字为“絶絃”。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有时会将《絶弦》中的“弦”写作“絃”。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古典文献中的古汉字版本。
他们之间的关系像是《絶弦》一般,再也没有了交流。
- 絶望:表示极度失望和绝望的状态。
- 絶交:指断交或中断友谊关系。
- 絶食:指断食,不再进食。
- 断弦:指琴弦断裂,音乐无法发出。
- 沉寂:表示安静无声,没有音乐声。
- 中断:指某种联系或行为的突然停止。
- 回音:指音乐回响,声音传出。
- 传扬:表示将音乐或消息传播出去。
- 交流: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黯约白蛇暴烈保状北京草头天子饬材诞谲道德品质教育刀砺低标号东壁余光短供独鹤笃至厄里倪厄斯翡帱福禄干构和丘毁夷醮坛嘄阳骄战精修旧容狂想款悃宽信廉石镣金旅窜驴打滚免放面面相觑命珪烹鹤平洋地迁戮认影迷头宂溢柔肠如蝇逐臭三清客少童生山神乎其技石榜食医收视反听腾荐阗溢条状王杀无所不及无愠县亭小干仵细楷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