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在 江西省 彭澤縣 西北臨 長江 處,與 安徽省 宿松縣 小孤山 相對。俗稱 彭郎矶 。 宋 陸遊 《入蜀記》卷三:“過 澎浪磯 、 小孤山 ,二山東西相望……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蓋以此得名也。”
“澎浪矶”的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péng làng jī,由“澎浪”(形容波濤洶湧)和“矶”(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組成。
地理實體
指位于江西省彭澤縣西北長江沿岸的一處石矶,與安徽省宿松縣的“小孤山”隔江相望,俗稱彭郎矶。此處因怪石嶙峋、江水激蕩而得名,是長江流域三大名矶之一。
文獻記載
南宋陸遊在《入蜀記》中提到:“過澎浪矶、小孤山……舟過矶,雖無風亦浪湧”,描述了此處無風亦浪湧的自然奇觀。
傳說與象征
民間将“澎浪矶”與“小孤山”拟人化為“彭郎”與“小姑”,衍生出愛情傳說,賦予地名浪漫色彩。
部分資料提到“澎浪矶”曾被用作成語,比喻氣勢磅礴的景象,但此用法多見于網絡詞典,權威典籍中未明确記載。建議以地理實體解釋為主。
澎浪矶既是長江沿岸的著名自然景觀,也是蘊含曆史文化的特殊地名。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地理細節或傳說故事,可參考《入蜀記》等文獻或實地探訪。
澎浪矶是一個常見的詞彙,通常用于形容海浪沖擊岸邊或礁石的情景。根據字面意思,澎浪矶可以理解為巨大的浪花沖擊着岸邊的石頭。
澎(氵彭)是由水部和彭部組成,總筆畫數為十一畫;浪(氵良)是由水部和良部組成,總筆畫數為七畫;矶(石基)是由石部和基部組成,總筆畫數為九畫。
澎浪矶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傳統文化。澎浪矶是文人墨客們常用的意象,用以形容大海的浩渺景象和浪花沖擊礁石的壯觀場景。
澎浪磯(磯為繁體字)
在古時候,澎浪矶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别,但基本上仍然是由“澎浪矶”這幾個字形構成。
1. 在夏日的陽光下,澎浪矶上的浪花閃耀着銀光。
2. 隨着風浪的推動,海浪不斷地沖擊着澎浪矶,發出陣陣巨響。
澎浪、浪矶、澎矶等
海浪拍岸、濤石激岸
平靜岸邊、沉寂矶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