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ophisticated] 古老質樸,不加修飾
五經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牛弘《獻書表》
書法瘦勁古拙
(1).古舊樸拙。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次有輕薄之徒,笑 曹 劉 為古拙,謂 鮑照 羲皇 上人。”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華書》:“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
(2).謂古雅質樸。《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 玄圃 ,乃有柏屋,製甚古拙。”《隋書·經籍志一》:“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明 李贽 《書應方卷後》:“﹝ 焦弱侯 ﹞筆畫不如 念菴先生 婉媚,而古拙逈别。” 何其芳 《畫夢錄·魔術草》:“我曾去掃過他的墓,青石台階與碑上的雕飾都很古拙,和其他的墓不同。”
“古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事物具有古老質樸、不加修飾的特質,常用于藝術、文學等領域,強調自然、原始的美感。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古拙”指事物呈現出的古樸、拙樸風格,核心在于“古”與“拙”的結合:
在藝術創作中,“古拙”常被用來形容以下特點: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體現其文化内涵:
“古拙”被視為一種返璞歸真的美學追求,與過度雕琢的精緻風格形成對比。它通過“不完美”展現自然本真,傳遞出曆史沉澱的厚重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藝術作品或文獻中的“古拙”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古拙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古代事物的樸素、質樸和簡約之美。它強調了古時候物品的原始風格和樸素的情感表達,表達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
古拙這個詞可以從部首來拆分,分為古(口字旁)和拙(手字旁)兩部分。其中,古字的筆畫數為5,拙字的筆畫數為10。
古拙一詞源于中國文化,形容古時候物品和藝術的樸素之美。古代中國人注重簡約和内涵,将這種美感延續至今。
在繁體字中,古拙可以寫作「古拙」,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古拙的寫法依然是「古拙」,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1. 這幅古拙的山水畫,簡約而又富有情趣,與現代的浮躁相比,更能給人以甯靜之美。
2. 古拙的陶器,紋理粗犷,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獨特的美感,令人回味無窮。
3. 那位畫家的作品風格古拙,以自然景觀和素雅的色彩表達了他内心的甯靜與平和。
1. 古典:古代的經典風格或格調。
2. 古色古香:形容古物保存完好,散發出濃厚的古代氣息。
3. 古雅:古代的文雅風格。
1. 古樸:形容古代事物樸素、簡單的美感。
2. 古老:形容經曆了長期時間的古代事物或風格。
3. 古礙:形容古代事物笨拙、不靈巧。
1. 現代:與古拙相對立,形容現代事物的時尚和多樣性。
2. 精緻:與古拙形成對比,指事物處理細緻娴熟的美感。
3. 繁華:與古拙相反,指城市繁忙而熱鬧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