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湘勇的意思、湘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湘勇的解釋

即 湘軍 。參見“ 湘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湘勇是清代晚期重要的地方武裝力量,特指由湖南籍官員曾國藩創建并統領的軍事組織,後發展為“湘軍”的核心力量。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影響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基本概念

湘勇(Xiāng yǒng)為複合詞:

《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晚清時期湖南地方招募的鄉勇,後成為湘軍的主體。” 其性質屬地方團練武裝,以地域性(湖南)和臨時募兵制為特征 。


二、曆史背景與軍事作用

  1. 起源背景

    鹹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南方,清廷八旗軍無力鎮壓。曾國藩奉旨于湖南組建地方武裝,初稱“湘勇”,以儒家倫理為治軍思想,強調“忠義血性” 。

  2. 組織與影響

    湘勇采用“兵為将有”的私兵制,士兵多招募自湖南農民,将領以書生為主。其戰術注重穩紮穩打,1854年湘潭之戰首捷後,逐步擴編為“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核心力量 。

  3. 曆史評價

    羅爾綱在《湘軍兵志》中指出:“湘勇之興,實為清代兵制轉折點”,标志中央軍事權下移至地方督撫,深刻影響晚清政治格局 。


三、文化符號與語言衍伸

  1. 地域身份象征

    “湘勇”承載湖湘文化中“經世緻用”“敢為人先”的精神,清末文獻常以“湘人果敢”關聯其戰鬥力,如王闿運《湘軍志》稱:“湘軍之強,半由勇毅” 。

  2. 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湘勇”已脫離軍事範疇,轉為湖南地域文化的曆史符號,常見于近代史研究及地方志文獻,如《湖南省志·軍事志》專章記述其沿革 。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卷7,頁1023
  2.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争軍事與外交》(三聯書店,2011)
  3. 《清史稿·兵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羅爾綱《湘軍兵志》(中華書局,1984)第四章
  5. 王闿運《湘軍志》(嶽麓書社,1983)序論
  6. 《湖南省志·軍事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二編

網絡擴展解釋

湘勇是清朝鹹豐年間由湖南地方官員和士紳組建的地方武裝力量,後發展為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軍事力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湘勇即湘軍的前身,最初因羅澤南在湘鄉縣倡辦團練而得名“湘鄉勇”。其名稱中“湘”指湖南,“勇”為清代臨時招募的兵卒,區别于正規軍“兵”。

二、曆史背景與創建

  1. 起源:1852年太平軍攻入湖南,湘鄉士紳羅澤南響應清廷號召,以戚繼光練兵法編練鄉勇,形成早期湘勇。
  2. 發展:曾國藩在長沙整合各地團練,将羅澤南部納入麾下,正式稱“湘勇”,并建立營制(每營360人)。
  3. 關鍵人物:羅澤南被譽為“湘軍之母”,曾國藩則通過戰略統籌與政治運作,使其成為清廷主力軍。

三、軍事影響與曆史作用

四、其他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湘軍具體戰役或人物,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如《清史稿》或專題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鳌鳴鼈應聱齖表汗絺纩瘡腫鼎新泛泛訪繪發籤瘋長扶榇扞将灌激谷芨鼓欄害危恒産合什剪定剪絶矯惑桀竪驚耳駭目絶少分甘巨費亢厲魁蠹徕遠連逮遼擴賣務場邁衆俛然盤倒片兒飄沈愆犯橋閣七辰奇幻清克慶宥勸農塞白三尺雪少弟生落釋道疏涼送字探身投斧拖船托風亡魂失魄響器響鐵小通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