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摩诃薩埵之簡稱,即大士,大菩薩。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銘》:“薩埵來遊,屢徘徊於紺馬。”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裡》:“十二月初,入 烏場國 …… 鞞羅 施兒之所,薩埵投身之地,舊俗雖遠,土風猶存。”
“薩埵”是梵語“sattva”的音譯,在佛教及佛學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詞義
原意為“存在、衆生”,指一切有情生命體。在早期梵語中,也包含“實、真、善、美”等哲學意涵。
佛學核心含義
密宗特殊指代
在密法中,“金剛薩埵”是重要本尊,代表“空性與方便無二”的密義,如“班紮薩埵”中“薩埵”即指空悲雙運的智慧化身。
哲學延伸
部分文獻将其解為“心力”或“存在本質”,與“法界”“真如”等概念相關聯。
示例文獻: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銘》以“薩埵”喻菩薩遊化人間,北魏《洛陽伽藍記》則記載其與佛教聖迹的聯繫。
薩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一般用來形容某種物體或者情景有一種幽雅、清新、雅緻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是以綠色或者青翠的植物為背景,配以柔和的光線,給人一種甯靜、安詳的感受。
薩埵的第一個字是“艹”(草字頭部首),第二個字是“阿”(雙立人部首),拆開來一共有11個筆畫。
薩埵在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是草和阿兩個字的合寫,并沒有明确的來源。這個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更多的被用在詩文或者文言文中。它常常作為修辭手法,以形容有關植物、自然景色或者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東西。
在繁體字中,薩埵可以寫成「蕯壞」,兩個字都是常見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薩埵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一些細節上的差别,如筆畫的書寫順序、字形的形狀等。
1. 戶外的風景如此薩埵,讓人心曠神怡。
2. 這幅山水畫以其薩埵之境引人入勝。
3. 清晨的荷塘散發着薩埵的氛圍,美不勝收。
薩埵的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薩埵之地、薩埵風情、薩埵景色等。
與薩埵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幽雅、清新、雅緻、甯靜、靜谧等。
與薩埵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喧鬧、嘈雜、紛亂、擁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