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薩埵的意思、薩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薩埵的解釋

梵語。摩诃薩埵之簡稱,即大士,大菩薩。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銘》:“薩埵來遊,屢徘徊於紺馬。”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裡》:“十二月初,入 烏場國 …… 鞞羅 施兒之所,薩埵投身之地,舊俗雖遠,土風猶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薩埵(sà duǒ)是佛教術語梵語"सत्त्व"(sattva)的音譯,在漢語語境中有三層核心釋義:

一、基本釋義指"衆生" 《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本義為"有情衆生",特指一切具備情識的生命體。唐代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薩埵"即指代六道輪回中的生命形式。

二、菩薩修行術語 在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複合詞中,引申為"覺有情",指追求覺悟的修行者。《佛學大辭典》載其内涵包含"自覺覺他"的雙重修行境界,如《大智度論》卷四所述菩薩行者的慈悲誓願。

三、密教特殊含義 《密教大辭典》記載該詞在金剛乘體系中另有深義,既指代"勇猛心"的修行精進力,亦暗含"金剛本質"的密義,如《大日經疏》中将其诠釋為"堅固不壞之體性"。

該詞在不同佛教典籍中存在釋義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佛教研究領域普遍采用季羨林《佛教十五題》中的觀點,認為其語義演變反映了佛教思想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發展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薩埵”是梵語“sattva”的音譯,在佛教及佛學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1. 基本詞義
    原意為“存在、衆生”,指一切有情生命體。在早期梵語中,也包含“實、真、善、美”等哲學意涵。

  2. 佛學核心含義

    • 摩诃薩埵(大士/大菩薩):簡稱“薩埵”,特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修行者,如《梁安寺刹下銘》中“薩埵來遊”即指菩薩示現。
    • 有情衆生:《成唯識論述記》解釋為具有情識的生命,強調其能動性與覺知性。
    • 勇猛精進:《佛地經論》賦予其“勇猛”之義,象征修行者的堅定意志。
  3. 密宗特殊指代
    在密法中,“金剛薩埵”是重要本尊,代表“空性與方便無二”的密義,如“班紮薩埵”中“薩埵”即指空悲雙運的智慧化身。

  4. 哲學延伸
    部分文獻将其解為“心力”或“存在本質”,與“法界”“真如”等概念相關聯。

示例文獻: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銘》以“薩埵”喻菩薩遊化人間,北魏《洛陽伽藍記》則記載其與佛教聖迹的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

傍邊兒步晷殘膏蹅踏成夜持氣甸燎地熱荳蔻犯政婦師格文貫叙貴尊箛籤汗袷黃籍黃妳煥麗慧德火急火燎踐登将來式賤氣節堂機速君體饋謝睽仰枯糜老爺子憐察良選骊目甍甍面巾内文案甯馨披覽平複帖清悫情深潭水痊差三關語上八洞煞手鐧生隙十二緣起首绖輸入阻抗縮項魚團總支土溜脫秤舃奕外質菀抑誣绐饷糧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