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心的意思、觀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心的解釋

觀察心性。佛教以心為萬法的主體,無一事在心外,故觀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現象)理(本體)。《十不二門指要鈔》上:“蓋一切教行,皆以觀心為要。” 唐 施肩吾 《題景上人山門》詩:“水有青蓮沙有金,老僧於此獨觀心。” 宋 蘇轍 《諸子将築室以畫圖相示》詩之三:“久爾觀心終未悟,偶然見道了無疑。”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五曰還,此門還是裂小網,開佛知見曰裂大網,還者非他,《覺意三昧》之觀,觀心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觀心”是一個融合了哲學、宗教與修行的複合概念,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佛教哲學釋義

  1. 心為萬法主體:佛教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一切現象(事)與本質(理)皆由心而生,因此“觀心”即通過觀察心性來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
  2. 修行方法論:觀心是佛教核心實踐之一,如《十不二門指要鈔》提到“一切教行皆以觀心為要”,即通過内觀心念活動,達到對煩惱的化解與覺悟的開啟。

二、道教與修身思想

道家典籍如《青華秘文》提出“觀心得道”,強調通過覺察起心動念來修正行為,向善去惡,進而悔過省己,實現内在的安甯與提升。

三、現代實踐解讀

  1. 覺知與調整:觀心指覺知當下的思維内容(所觀),區分思維本體(能觀),通過觀察讓念頭從連續狀态轉為自然生滅,而非強行抑制。
  2. 目的與效果:其作用在于調整思維現象,幫助個體認清欲望、情緒,提升自我控制力,最終達到修身養性或解脫煩惱的目的。

四、經典引用

唐代詩人施肩吾詩句“老僧於此獨觀心”,宋代蘇轍“久爾觀心終未悟”,均體現了觀心在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與哲思。

觀心既是宗教修行的法門,也是日常修身的工具,核心在于通過内省覺察實現自我認知與超越。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佛教經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或道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觀心》的意思

《觀心》是一個成語,意為“觀察自己的内心、心靈”。通過觀察心靈,了解自己的情感、欲望、思想等,以達到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觀心》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見”字的辶部,右邊是“心”字的忄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觀心》的來源

《觀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宋·顧炎武》的著作《合纂古今詩話·文選》中。後來成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觀心》的繁體

《觀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觀心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小篆字體中,觀字的底部是一個“貝”字旁,而心字的上面是“忄”部。這種古代寫法在隸書、楷書中也有出現。

《觀心》的例句

1. 隻有通過觀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2. 每天花一些時間觀心,有助于提升自我修養。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觀心修行、觀心靜氣、觀心入定。

近義詞:冥想、靜心、默念。

反義詞:放縱、沖動、不思悔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