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似。 唐 韋應物 《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詩:“ 淮 濱異時候,了似仲秋月。”
“了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ǎo sì(部分資料标注為“le sì”,但權威來源多采用前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示極其相似或幾乎一模一樣,強調事物或狀态的高度相似性。
描述事物相似:如自然景象、人物特征等。
例句:
“淮濱異時候,了似仲秋月。”(唐代韋應物詩句,形容淮河畔的時節與中秋月色極為相似)
“櫻花剛剛開放,脆弱得好像輕輕一碰就會掉了似的。”(例句,描寫櫻花易落的特性)
形容行為或情感: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增強表達效果。
例句:
“老沙頭被火燙了似的跳起來。”(例句,表現人物受驚後的劇烈反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4、7等來源。
“了似”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組,用于形容某種情況或狀态非常接近或類似于另一種情況或狀态。它表示事物或情況相似程度極高,幾乎一樣。
“了似”由兩個部首組成:了(le)部和似(shi)部。
“了”部的五筆拆分和筆畫數分别為:亅(1)、丿(1)、一(1);
“似”部的五筆拆分和筆畫數分别為:亻(2)、巴(4)、一(1)。
“了似”最早出現在古代文言文中,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鄭風·子衿》:“蓼蓼者蓼,匪蓼似蓼。”在這裡,“了似”用于形容蓼葉非常接近,幾乎和蓼一樣。
在繁體字中,将“了似”分别寫為「瞭似」。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書法中,“了似”可以以碑蓋或金文的形式呈現。然而,在古代演變過程中,漢字形态逐漸發展為現代常見的楷書風格。
1. 父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跟兄弟姐妹之間做出了似朋友的表現。
2. 這件事情了似真,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核實。
3. 她的畫功了似大師,無論是色彩還是線條都非常出色。
組詞:了解、似乎、了如指掌
近義詞:相似、類似、近似
反義詞:截然不同、迥然不同、不相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