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断意连的意思、笔断意连的详细解释
笔断意连的解释
点画虽断,而笔势相连,能给人贯通、协调、完整的美感,即所谓“笔不到而意到”。
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词语分解
- 笔断的解释 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倣史赞之例,每篇繫以笔断。”
- 连的解释 连 (連) á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噄 )牍。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
网络扩展解释
“笔断意连”是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指笔画或点画在形式上虽断开,但通过笔势、神韵或气脉保持内在连贯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定义
- 技法本质:通过断开笔画或字形的物理连接,利用笔锋走向、空间呼应等手法,使整体作品呈现连贯的“意”与“气”。例如,行草书中笔画看似独立,但通过空中运笔的虚势形成联系。
2.技法要点
- 呼应关系:笔画之间需有“顾盼生姿”的呼应,如上一笔收笔的笔势自然引导下一笔起笔方向。
- 虚实结合:既包含可见的游丝牵连(如行书中的细线连接),也包含无形的气脉贯通(如草书中的断笔)。
3.应用范围
- 书体侧重:在行书、草书中表现尤为明显,楷书虽也有此意,但不如行草书直观。
- 章法布局:不仅适用于单字结构,也用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协调,形成“字断气连”的效果。
4.历史评价
- 唐代张彦远评张僧繇、吴道子作画“笔不周而意周”,唐太宗赞王羲之书法“状若断而还连”,均强调此技法的艺术价值。
5.学习建议
- 临帖时需观察笔画间的虚接与呼应,避免“断气”;创作中可通过调整笔势节奏和空间留白强化意连感。
通过这种技法,作品在形式上疏密有致,在神韵上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虚代实”的美学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笔断意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笔绝笔墨之外,思想依然相通。该成语由5个字组成,包含了“笔”、“断”、“意”和“连”四个部首。拆分部首是“⿰⿱⿰⿳⿵⿺”, 笔画数为23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劝学篇》:“大师曰:‘用得第一心,意得第一褊,笔得第一明,白纸得第一。’故曰:‘笔断意连。’”大意是指思想和交流不仅依赖于用笔书写,更主要的是通过心里的思考来实现。
《笔断意连》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筆斷意連”。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字形相似。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之间的思想始终笔断意连。
2. 即使电离了,我们的心灵仍然能够互相沟通,因为笔断意连。
3. 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但通过互联网,笔断意连。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断笔”、“意境”、“心灵相通”等。近义词可以是“心心相印”、“思维相通”等。而反义词则可能是“失去联系”、“思维隔绝”等。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