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闭口;住口。2.灭口。3.谓食品之味极美。
1.闭口;住口。《汉书·丙吉传》:“ 吉 絶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后汉书·袁谭传》:“言未絶口,头已断地。”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接过客俗子,絶口不挂时事,务为崇深,以拒止嫉妬之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经过这次失败后,他绝口不谈发财。”
2.灭口。《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居数月,祝诅事发觉,有司按验, 胥 惶恐,药杀巫及宫人二十餘人以絶口。”
3.谓食品之味极美。 三国 魏 曹植 《谢赐柰表》:“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絶口为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饮馔·肉食》:“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絶口不能形容之。”
“絶口”是汉语书面表达中的双音节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结构及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形本义溯源 “絶”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作“断丝也”,本义指丝线断裂,引申为终止、隔绝。口部作为限定符号,组合后构成“停止言语”的意象,这与《康熙字典》中“闭而不言”的释义形成互证。
二、语义内涵分层
三、语用特征辨析 该词属于书面语体范畴,常见于文学创作及历史文献。其否定式“不絶口”在明清小说中高频出现,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众人听了,都赞不絶口”,形成古今用法的历时性关联。当代语言应用中多保留成语形式,口语场景已较少单独使用“絶口”本词。
(参考文献:汉典网字形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絶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é kǒu,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闭口不谈或刻意回避:指对某事保持沉默,不愿提及。例如:
住口(常用于否定句):与“不”连用,表示持续称赞或无法停止。例如:
灭口:指为掩盖真相而杀害知情人。例如:
形容食物极美:古汉语中偶用于表达食物味道绝佳。例如:
“絶口”的核心意义围绕“闭口”展开,既可指主动停止谈论(如赞不绝口),也可指被动隐瞒(如灭口)。古代用法较丰富,现代则多用于否定或回避场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跋浪帮冬杯中之物拨什库不费之惠吃菜事魔饎爨齿牙之猾垂目出入境除孝村妇大人电影片地匣动量守恒定律杜微慎防耳跟厢烦气发颜封甸冯六郎封台福命幞头规造合议制环刀虎伥警诫京辇鹫台居牙来秋连绵书凌持论理谋食纳土嫋嫋婷婷啮嚼俳文扑速速遣累切紧青坊惸独鳏寡染涉撒痴审图申谕水兵太上忘情踏撬铁钵王刍位宦吾丘子五味子贤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