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鬓發稀疏貌。 唐 杜甫 《義鹘行》:“飄蕭覺素髮,凜欲衝儒冠。” 明 邵璨 《香囊記·慶壽》:“素髮飄蕭,朱顔委謝。” 清 納蘭性德 《金縷曲·西溟言别賦贈》詞:“一事傷心君落魄,兩鬢飄蕭未遇。”
(2).零落飄墜貌。 前蜀 貫休 《古塞下曲》之六:“榆葉飄蕭盡,關防烽寨重。” 金 元好問 《乙卯十一月往鎮州》詩:“野陰時滉朗,冷雨隻飄蕭。”
(3).飛揚貌。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下聲乍墜石沉重,高聲忽舉雲飄蕭。” 宋 蘇轍 《巫山廟》詩:“採蘭為飱蕙為肴,玉缶薦芰香飄蕭。” 清 黃景仁 《發一宿庵》詩:“飄蕭洞氣成飛雨,冥漠丹根護紫泥。”
(4).飄逸潇灑。 唐 白居易 《筝》詩:“雲髻飄蕭緑,花顔旖旎紅。” 明 陸采 《明珠記·買藥》:“神清骨秀氣飄蕭。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清 蔣士铨 《臨川夢·了夢》:“看他鬚眉巾帶恁飄蕭,怎不向花前寫個神仙照!”
(5).狀風聲。 唐 元稹 《書異》詩:“飄蕭北風起,皓雪紛滿庭。” 元 薩都剌 《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之一:“飄蕭樹梢風,淅瀝湖上雨。” 王統照 《沉船》:“四周的樹木迎着飄蕭的涼風,都在同他們快搖落的葉兒私語。”
飄蕭(piāo xiāo)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學意蘊的形容詞,主要用以描繪輕盈飄動、蕭疏清冷的狀态或聲音,常見于古典詩文。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飄動飛揚貌
形容物體(如毛發、枝葉、衣帶等)在風中輕柔飄蕩的樣子。
例:白居易《筝》詩:“雲髻飄蕭綠,花顔旖旎紅”,以“飄蕭”寫女子發髻在風中輕揚的動态美 。
權威出處:《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為“飄動;輕揚”。
蕭疏清冷貌
引申形容景色、氛圍或聲音的蕭瑟寂寥,帶有凄清、疏朗的意境。
例:杜甫《義鹘行》中“飄蕭覺素發”,既寫白發飄散,亦暗含年華逝去的蕭索感 。
權威出處:《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注:“飄動,亦形容風聲蕭瑟”。
在古典詩文中,“飄蕭”常承載雙重意境:
文化溯源:該詞凝聚中國美學“以物觀心”傳統,多見于唐宋詩詞,體現文人借物象抒懷的創作手法。
(注: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呈現,可依據書目信息通過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檢索原文。)
“飄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鬓發稀疏貌
形容頭發稀疏、斑白的狀态。例如杜甫《義鹘行》中“飄蕭覺素發,凜欲沖儒冠”,以及納蘭性德詞中“兩鬓飄蕭未遇”,均通過“飄蕭”刻畫人物衰老或滄桑的形象。
零落飄墜貌
多用于描述樹葉、雨雪等零落飄散的情景。如貫休《古塞下曲》中“榆葉飄蕭盡”,元好問詩句“冷雨隻飄蕭”,均體現蕭瑟、凋零的意境。
飛揚貌
指物體輕盈飛揚的狀态。白居易在描寫音樂時用“高聲忽舉雲飄蕭”,形容樂聲高亢如雲飛揚;黃景仁詩中“飄蕭洞氣成飛雨”則描繪霧氣升騰的景象。
飄逸潇灑
形容人的風度灑脫。如陸采《明珠記》中“神清骨秀氣飄蕭”,蔣士铨《臨川夢》中“須眉巾帶恁飄蕭”,均借“飄蕭”表現人物超凡脫俗的氣質。
狀風聲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風吹樹葉的輕柔聲”或“寒冷風聲”,但此義項在古詩文中較少直接使用,更多通過意境間接體現。
補充說明:該詞屬書面雅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詩文。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描寫對象(如人物、自然景象)判斷其含義。若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杜甫、白居易、貫休等詩人的原作。
敗室辨護兵卒材士練兵岔口馳介創纂處正殆危丹青大音稀聲銱子東林訛僞仿寫赴比凫船赙施患處活閻王薦鹗蹇支靜悄悄棘皮動物連軸轉零支落落陀陀棉花糕囊底智篇秩萍寓潑死潑活遷譌潛客清規傾盆寝息親輿秋嚴熱切乳糜暈弱羽三大書嬗遞折麼史識水屏順接朔政探題謄抄挺腰子頹流推賢唾面王甸誣遘五色無主無微不至五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