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鬓發稀疏貌。 唐 杜甫 《義鹘行》:“飄蕭覺素髮,凜欲衝儒冠。” 明 邵璨 《香囊記·慶壽》:“素髮飄蕭,朱顔委謝。” 清 納蘭性德 《金縷曲·西溟言别賦贈》詞:“一事傷心君落魄,兩鬢飄蕭未遇。”
(2).零落飄墜貌。 前蜀 貫休 《古塞下曲》之六:“榆葉飄蕭盡,關防烽寨重。” 金 元好問 《乙卯十一月往鎮州》詩:“野陰時滉朗,冷雨隻飄蕭。”
(3).飛揚貌。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下聲乍墜石沉重,高聲忽舉雲飄蕭。” 宋 蘇轍 《巫山廟》詩:“採蘭為飱蕙為肴,玉缶薦芰香飄蕭。” 清 黃景仁 《發一宿庵》詩:“飄蕭洞氣成飛雨,冥漠丹根護紫泥。”
(4).飄逸潇灑。 唐 白居易 《筝》詩:“雲髻飄蕭緑,花顔旖旎紅。” 明 陸采 《明珠記·買藥》:“神清骨秀氣飄蕭。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清 蔣士铨 《臨川夢·了夢》:“看他鬚眉巾帶恁飄蕭,怎不向花前寫個神仙照!”
(5).狀風聲。 唐 元稹 《書異》詩:“飄蕭北風起,皓雪紛滿庭。” 元 薩都剌 《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之一:“飄蕭樹梢風,淅瀝湖上雨。” 王統照 《沉船》:“四周的樹木迎着飄蕭的涼風,都在同他們快搖落的葉兒私語。”
“飄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鬓發稀疏貌
形容頭發稀疏、斑白的狀态。例如杜甫《義鹘行》中“飄蕭覺素發,凜欲沖儒冠”,以及納蘭性德詞中“兩鬓飄蕭未遇”,均通過“飄蕭”刻畫人物衰老或滄桑的形象。
零落飄墜貌
多用于描述樹葉、雨雪等零落飄散的情景。如貫休《古塞下曲》中“榆葉飄蕭盡”,元好問詩句“冷雨隻飄蕭”,均體現蕭瑟、凋零的意境。
飛揚貌
指物體輕盈飛揚的狀态。白居易在描寫音樂時用“高聲忽舉雲飄蕭”,形容樂聲高亢如雲飛揚;黃景仁詩中“飄蕭洞氣成飛雨”則描繪霧氣升騰的景象。
飄逸潇灑
形容人的風度灑脫。如陸采《明珠記》中“神清骨秀氣飄蕭”,蔣士铨《臨川夢》中“須眉巾帶恁飄蕭”,均借“飄蕭”表現人物超凡脫俗的氣質。
狀風聲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風吹樹葉的輕柔聲”或“寒冷風聲”,但此義項在古詩文中較少直接使用,更多通過意境間接體現。
補充說明:該詞屬書面雅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詩文。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描寫對象(如人物、自然景象)判斷其含義。若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杜甫、白居易、貫休等詩人的原作。
《飄蕭》這個詞在漢語中沒有确切的定義,它是一個比喻性的詞語,形容某種感覺或者情緒。
《飄蕭》的拆分部首是風(風為飄蕭的主要部首),蕭為飄蕭的偏旁部首。《飄蕭》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飄蕭》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詩詞和古籍等。它常常用來描繪孤獨、寂寞、冷清或者凄美的狀态。
《飄蕭》的繁體字為「飄蕭」。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域,對于《飄蕭》這個詞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
1. 整個冬季,小村莊裡隻剩下了一片飄蕭的寂靜。
2. 雪花飄蕭,寒風呼嘯,夜晚變得格外凄清。
3. 他孤獨地望着窗外,感受着飄蕭的秋風,心情變得低落起來。
飄然、蕭索、飄飄然、風蕭蕭
凄涼、蒼涼、蕭瑟、蕭然
繁華、熱鬧、歡快、喧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