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倣史赞之例,每篇繫以笔断。”
“笔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笔断”指用文字书写的断语或结论,常用于文献、史书等正式文本中,表示对某一内容的总结性评述。例如《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记载,董其昌在编纂文献时“每篇系以笔断”,即对每篇文章附加文字评断。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在古籍中,“笔断”多指通过文字表达的观点或结论,类似现代“按语”或“编者注”。例如董其昌整理奏疏时,对涉及国本、边防等内容附加评断,形成“笔断”。
书法艺术中的引申
现代语境下,“笔断”也可指书法中“笔断意连”的技法,即笔画虽断开,但气韵连贯。例如提到“字字独立,但脉络相通,笔断意连”。
需注意,搜索结果中关于“笔断”的释义多来自古籍或低权威性网页,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笔断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笔尖断裂或笔杆折断,无法继续使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
笔断的第一个字“笔”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它的部首是竖画,拼音为“bi”,总共包含了3个笔画。
笔断的第二个字“断”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它的部首是断土偏旁,拼音为“duàn”,总共包含了4个笔画。
来源:
“笔断”这个词源于汉语,具体的来源与时间已无从考究。
繁体:
“笔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筆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有文言文的书写方式,“笔断”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具体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句:
1. 我正在写作业的时候,突然笔断了。
2. 他的书法水平很高,一支笔可以写很久而不会笔断。
组词:
笔尖、笔杆、毛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
近义词:
笔坏、笔破、笔折、笔损
反义词:
笔顺、笔长、笔正、笔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