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糧;幹糧。《詩·大雅·公劉》:“迺積迺倉,迺裹餱糧。”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雖有餱糧,饑不遑食。”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慕義》:“宛子城中,富積餱糧萬萬。”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一:“隴首餘餱糧,道路無拾遺。”
“餱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幹糧或食糧,多指便于攜帶的固态食物,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行軍、遷徙或日常儲備的糧食。以下是詳細解釋:
“餱糧”一詞濃縮了古代糧食儲備與攜帶的智慧,從字源到文獻用例均體現了其便攜性、固态特征和生存保障功能。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說文解字》《詩經》等典籍()。
餱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餱”和“糧”兩個字。這個詞語在古代漢語中常常用來形容給旅行者準備的口糧。
“餱”字的部首是食,總共有17個筆畫。而“糧”字的部首是米,總共有14個筆畫。
“餱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古代戰争、遷徙或航海等長途旅行中,人們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這些食物通常會以糧食的形式提供,如稻米、面粉等。餱糧的概念因此而産生,成為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繁體字中,“餱”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糧”字的寫法為「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人們常常使用古篆字體來書寫“餱糧”。具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字形的基本結構和部首。
1. 準備餱糧是進行遠行的重要一環。
2. 在古代,有人專門負責餱糧的準備和攜帶。
1. 餐餱:指的是一頓豐盛的飯菜。
2. 糧食:指的是谷物、稻谷等供人們食用的糧食。
餱糧的近義詞包括:口糧、幹糧、食品。
餱糧的反義詞可能是:餓肚子、饑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