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岛。 唐 杜甫 《白帝城放船四十韵》:“絶岛容烟雾,环洲纳晓晡。”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子不见乎炎洲之翡翠乎,巢居絶岛之中,栖息乎陵苕之上。”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未知居士近日作何消遣?亦一思及残僧飘流絶岛耶?”
“絶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孤岛或与外界隔绝的岛屿,强调地理上的孤立性。例如唐代杜甫的诗句“绝岛容烟雾,环洲纳晓晡”中,即描绘了烟雾笼罩的孤岛景象。
构词解析
文学与象征意义
常见于古典诗文,如明代刘基《樵渔子对》用“巢居絶岛”形容翡翠鸟栖息的环境,暗喻隐逸或孤独。现代文学中(如苏曼殊作品)也借“絶岛”表达漂泊无依的心境。
扩展用法
可引申为孤立无援的处境,例如描述个人或群体处于封闭、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状态。
该词兼具地理与文学双重含义,核心是“孤立”,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参考杜甫、刘基等作品原文。
《絶岛》是一个由日语翻译成的词汇,意思是“孤岛”或“荒岛”。它描述了一个被海水包围、与外界难以接触、没有人居住的岛屿。
《絶岛》由两个汉字组成:
《絶岛》一词源自日语,繁体字为「絶島」。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絶岛」可能会以略微不同的形式写成「絶島」。这是因为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细微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絶岛》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和《絶岛》相关的组词:
与《絶岛》有类似意义的词汇包括:
与《絶岛》意义相反的词汇包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