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岛。 唐 杜甫 《白帝城放船四十韵》:“絶岛容烟雾,环洲纳晓晡。”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子不见乎炎洲之翡翠乎,巢居絶岛之中,栖息乎陵苕之上。”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未知居士近日作何消遣?亦一思及残僧飘流絶岛耶?”
"絶岛"(现代汉语多写作"绝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境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远离大陆、与世隔绝的孤岛。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由"絶"(断绝)与"岛"(水中陆地)组合而成,既强调地理空间的隔绝性,又暗含人文环境的孤寂感。
在古籍文献中,该词常见于山水游记与边塞诗作。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曾以"绝岛竦峙"形容湘江孤峰,清代《海国图志》则用"绝岛鲸波"描述海外疆域。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创作,如当代散文《南海纪行》将西沙群岛称作"碧波环抱的翡翠绝岛"。
从构词法分析,"绝"作为限定语强化了地理特征:①地形隔绝(《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被水域完全包围的陆地")②生态独立(《中国地理百科》指出这类岛屿多形成独特生物群落)③人文疏离(《文学意象辞典》认为该词常隐喻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絶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孤岛或与外界隔绝的岛屿,强调地理上的孤立性。例如唐代杜甫的诗句“绝岛容烟雾,环洲纳晓晡”中,即描绘了烟雾笼罩的孤岛景象。
构词解析
文学与象征意义
常见于古典诗文,如明代刘基《樵渔子对》用“巢居絶岛”形容翡翠鸟栖息的环境,暗喻隐逸或孤独。现代文学中(如苏曼殊作品)也借“絶岛”表达漂泊无依的心境。
扩展用法
可引申为孤立无援的处境,例如描述个人或群体处于封闭、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状态。
该词兼具地理与文学双重含义,核心是“孤立”,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参考杜甫、刘基等作品原文。
安贞凹版百无一成炳然逼清伯俞泣杖参评驰晖赤诵充足怆然泪下除守达戈待漏院鼎路门东胜煤田泛广藩罗翻谬丰衣足食芬蒀杠房规意桂舟故技重演国有孤筱徼进济繁荆鸡尽让金友纪限可心口分田灵兰卤人毛茸谬失莫或傩礼盘歧蓬莱宫缥缃乾则潜转切切私语蕲州鬼热身赛若而使绊儿士多手心属聚曙影铁将军把门无所不可香腮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