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紅夷礮的意思、紅夷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紅夷礮的解釋

明 代稱西洋制大炮。《明史·兵志四》:“其後, 大西洋 船至,復得巨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裡。 天啟 中,錫以大将軍號,遣官祀之。”亦稱“ 紅衣礮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六:“ 天聰 四年,備禦 祝世蔭 從征 大淩河 ,進紅衣礮法,奉命監造,明年春工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紅夷礮”是明清時期對源自西方國家(尤其是荷蘭)的重型火炮的稱呼,具有重要軍事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紅夷礮”由三個字構成: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起源
    明代從西方引進,最早見于《明史·兵志四》,稱其“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裡”。天啟年間被賜名“大将軍”,并受官方祭祀。

  2. 結構特點
    根據明清記載,紅夷礮具有以下特征:

    • 前弇後豐:炮口窄、尾部寬,可容納更多火藥;
    • 長身管:約2-3米,提高射程和精度;
    • 威力巨大:發射3-6公斤炮彈,可擊穿石牆。

三、文化與社會影響

四、相關争議

部分文獻将“紅夷礮”與“紅衣礮”混用,實為同一類武器,清朝因避諱“夷”字改稱“紅衣”。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明史》《皇朝禮器圖示》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紅夷礮》的意思

《紅夷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紅色的火炮。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紅夷礮》拆分部首為纟(紅的偏旁部首)和夂(非常細長的偏旁),總計4個筆畫。

來源

《紅夷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的捏詩《捏紅夷礮》。在這首詩中,紅夷礮表示帝國主義侵略者使用的火炮,也暗指侵略者。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描述火炮的通用詞彙。

繁體

《紅夷礮》的繁體字為《紅夷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紅夷礮的寫法稍有不同。紅和礮的寫法分别為“赤”和“炮”,夷則保持不變。

例句

1. 在岸邊,紅夷礮向敵人發射出熾熱的火焰。

2. 戰場上,紅夷礮威力強大,咆哮的聲音震撼着敵人的内心。

組詞

紅色、夷敵、火炮

近義詞

炮彈、火箭、炸彈

反義詞

和平、友誼、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