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騙居尊位。《後漢書·左周黃傳論》:“中興以後,復增敦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榮路既廣,觖望難裁,自是竊名僞服,浸以流競。”
“僞服”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欺騙手段占據高位或官職”,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左周黃傳論》,指以不正當方式竊取權位或名望,例如“竊名僞服”即指通過僞裝或欺詐手段獲取不應得的地位。
字義分解
曆史典故
東漢時期選拔人才的标準增多,導緻投機者通過虛假手段獲取官職,形成“榮路既廣,觖望難裁”的局面,“僞服”即是對這類現象的批判。
現代引申
當代可引申為對“德不配位”現象的隱喻,例如不具備資質卻占據要職,或通過虛假人設獲取社會資源的行為。
需注意:部分資料将“僞服”與成語“僞裝成羊”(wěi zhuāng chéng yáng)混淆,後者特指通過角色扮演實施欺騙,屬于獨立成語。
僞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僞”和“服”兩個字組成。
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我們可以将僞服分别拆分為:“亻”和“饣”(亻中間的兩個點稱為部首)以及“八”(饣上面的撇和下面的彎稱為筆畫)。
僞服的來源為明代徐渭的《蜻蜓也識》,原文為“甯習僞服以犯嶽牧”。該詞在文中表示冒充或僞裝的意思,引申為表面上的光鮮和華麗。
僞服的繁體字為“偽服”,在繁體字中,“亻”會變為“人”,“八”保持不變,整個字形稍微複雜一些。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僞服也可以寫成“僞服”。在古代,字形演變較多,所以存在多個不同的寫法。
1. 他對朋友做了許多僞服的舉動,其實内心并不真誠。
2. 這家公司喜歡僞裝自己,讓人很難看出它實際上的底細。
真僞、僞裝、僞善、僞造、僞劣。
僞裝、虛僞、假裝、假象、外強中幹。
真實、真誠、真心、真像、真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