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法的意思、伏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法的解釋

依法被處死刑。《史記·田叔列傳》:“今 梁王 不伏誅,是 漢 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後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 趙諗 ﹞未三十歲,陞朝為國子博士,忽以狂逆伏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 康熙 中, 江 南有徵漕之案,官吏伏法者數人。” 魏鋼焰 《寶地--寶人--寶事》:“惡霸們一一伏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伏法”指罪犯被依法執行死刑,強調法律對犯罪行為的最終制裁。需注意它與“服刑”的區别:“服刑”泛指接受刑罰(包括有期徒刑等),而“伏法”特指死刑的執行。

二、詞源與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田叔列傳》,原文為“如其伏法,而太後食不甘味”,指罪犯接受死刑後對相關人的影響。漢代《漢書》中也有“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的表述,進一步印證其“因罪被處死”的核心含義。

三、常見誤解與澄清

四、典型例句

  1. 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罪孽深重,最終伏法。
  2. 法官出示證據後,罪犯不得不認罪伏法。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使用該詞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服刑”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伏法》的意思、由來和拆分

段落一:意思

《伏法》表示“遭受法律制裁”或“被法律所懲罰”。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犯罪分子等不法行為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伏法》的拆分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

段落三:來源

《伏法》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伏”代表“屈服、服從”,“法”代表“法律、規章制度”。合在一起的“伏法”意指違反法律規定将會受到法律制裁。

段落四:繁體

《伏法》的繁體字為「伏法」。

段落五: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伏法字的字形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段落六:例句

他犯下了重大罪行,最終終于伏法了。

段落七: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伏法者、服法、逃法。

近義詞:受審、遭判、被判罪。

反義詞:守法、合法、遵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