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祖逖傳》:“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擊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 大江 !’”後以“誓清”指立誓消除敵人。 宋 文天祥 《集杜詩·<福安宰相>序》:“ 楊守 為餘言:欲得海船數百艘,當約 許帥 文德 擁兵勤王,慨然有誓清之志。”
“誓清”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立誓清除敵人、恢複故土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誓清”指立誓清除敵人,尤其強調在國難之際立志收複失地、平定動亂的決心。這一詞彙承載了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抗争精神。
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名将祖逖率部渡江北伐,行至長江中流時擊打船槳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意為若不能收複中原,便如同江水一去不返。這一壯舉被稱為“中流擊楫”,成為“誓清”的典型代表。
宋代文天祥在《集杜詩》中提及“誓清之志”,借祖逖典故表達抗元複國的抱負,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象征意義。
“誓清”不僅指軍事行動,也引申為對理想或正義事業的堅定追求,常用于形容心懷壯志、不畏艱險的精神狀态。例如,祖逖招募義士時以兄弟之情相待,展現了其“誓清”背後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誓清”凝結了曆史人物祖逖的壯志豪情,成為中華文化中表達堅定信念與家國責任的經典詞彙。其核心在于以誓言明志,以行動踐諾。
《誓清》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誓》是動詞,意思是發誓、宣誓;《清》是形容詞,意思是純淨、清澈。因此,《誓清》可以理解為“宣誓純淨”或“發誓保持清澈”。它代表着一個人立下誓言要保持純淨、清澈的态度和行為。
《誓清》的拆分方式如下:
《誓》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14畫。
《清》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11畫。
《誓清》這個詞沒有一個特定的來源,它是根據漢字的意義和結構進行組合而成。可以說,《誓清》是由具有發誓、宣誓含義的《誓》和具有純淨、清澈含義的《清》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誓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誓清」,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對于《誓清》這個詞,其寫法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1. 他向全世界宣誓,要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淨,永遠追求《誓清》的境界。
2. 我們對加入這個組織的每個人都要進行嚴格的篩選,确保他們的心态是《誓清》的。
組詞:發誓、立誓、保持清澈、保持純淨
近義詞:宣誓、發誓、保持純潔、保持清白
反義詞:不信誓、玷污、污濁、不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