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蠲振的意思、蠲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蠲振的解釋

見“ 蠲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蠲振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政府面對災害時采取的救濟措施。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曆史應用兩方面理解:

一、分字釋義

  1. 蠲(juān)

    本義為“免除、清除”,特指減免賦稅或勞役。如《說文解字》釋:“蠲,除也。”古代典籍中常見“蠲免”“蠲賦”等用法,體現官府對民衆負擔的減免政策。

  2. 振(zhèn)

    通“赈”,意為“救濟、救助”。《廣雅·釋言》注:“振,救也。”如《漢書》中“開倉振貧”即指開倉放糧赈濟災民。

二、複合詞整體含義

蠲振指官府通過減免賦稅與發放錢糧物資相結合的綜合救災手段,常見于史書對災荒、戰亂後的治理記載。例如:

《明史·食貨志》載:“凡歲災,盡蠲二稅,且貸以米,甚者賜米錢。是謂蠲振。”

此處明确将減免賦稅(蠲)與赈濟物資(振)并列為災後核心救濟措施。

三、曆史實踐與權威例證

  1. 政策實施

    明清時期,蠲振是朝廷應對水旱蝗災的法定制度。如清代《荒政則例》規定:“被災五分者,蠲免十分之一;六分七分者,依次遞加。極貧者加振一月口糧。”體現蠲免與赈濟的層級化執行标準。

  2. 典籍記載

    《清史稿·聖祖本紀》記錄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地震後:“诏發帑金十萬,蠲振被災州縣。” 顯示蠲振需動用國庫資金(帑金),兼具經濟減免與物資援助雙重屬性。

四、學術定義

現代《漢語大詞典》歸納為:

“蠲振:減免賦稅,赈濟災民。古代官府救災措施。”

強調其作為古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


結論

“蠲振”是源于中國古代行政體系的複合救災概念,本質為以稅賦減免(蠲)與物資救濟(振)協同緩解民困的系統性政策,反映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對經濟調控與民生保障的整合邏輯。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明史》《清史稿》等典籍。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蠲振”是古代赈災措施的組合詞,需拆解為“蠲”和“振”分别解釋:

  1. 蠲(juān)
    意為免除、減免,特指官府免除賦稅或勞役。例如《明史》中“诏蠲被災稅糧”即指免除受災地區的稅收。

  2. 振(zhèn)
    通“赈”,指救濟、發放錢糧。如《漢書》記載“開倉廪以振貧窮”,即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合義:蠲振指官府在災荒時同步實施賦稅減免和物資救濟的雙重政策,常見于明清文獻。例如《明史·神宗本紀》載“以旱災蠲振有差”,意為因旱災按程度減免賦稅并發放赈災物資。

注意: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被“減免救濟”等白話表達替代。若需更精準解讀,建議提供具體上下文以分析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包纏并存采摘長安米貴蟾閣鏡顫索乘人春火當兒的知點綉女典選丁妻東府洞越發顫分設佛面公本過月豪懷河嶽活脫兒呼聲胡厮哄家姐夫江瑤翦燭醮儀金狄迥榭計窮智極控扼口耳并重哭臨拉賬買手冒疾挐繁跑馬樓塹谷勤行秋晦麴法驅侵濡滞飾混十七帖受命寶彈性工資韬發網壇绾束偎貼相沿成習賢英效勝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