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書法帖名。 晉 王羲之 所書信劄。因第一劄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範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舘本十七帖”。此後輾轉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種。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 貞觀 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參閱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十七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名稱由來
該帖因卷首第一封書信以“十七日”開頭而得名()。據考證,全帖共收錄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27封書信,内容涵蓋問候、藥草交流、風土見聞等生活瑣事,現存版本為唐代摹刻本()。
書法藝術價值
作為“書中龍”(),其草書特點包括:
文化意義
清代《芸窗雅事》将“臨十七帖數行”列為文人雅事,反映出其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信件内容如《積雪凝寒帖》中“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等句,也展現了晉人風骨()。
注:部分詞典提及該詞引申為“事務繁雜”的比喻義(),但此用法遠不如其書法本體含義通行。欲查看完整釋文,可參考《十七帖釋文及譯文》等專業文獻()。
《十七帖》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書寫形式,用于宣揚道德、規範人們的行為。它以17條不同的宣言或規則的形式呈現,目的是教育人們學習、修養和約束自己。
《十七帖》可以拆分為:“十”、“七”和“帖”三個部分。
《十七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明代(1368年-1644年)儒家思想家李時中的作品。他主張通過教育和訓誡來塑造人們的品德和行為,于是在他的著作中,形成了《十七帖》。
《十七帖》的繁體字為「十七帖」,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十七帖》這個詞在古代要用毛筆書寫,并且字體、結構也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因時代而異,古代寫法通常更加繁複,筆畫更多。
《十七帖》的例句如下:
與《十七帖》相關的詞語有:
與《十七帖》相反的詞語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