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書法帖名。 晉 王羲之 所書信劄。因第一劄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範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舘本十七帖”。此後輾轉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種。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 貞觀 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參閱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十七帖》漢語詞典釋義
《十七帖》 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303—361)的草書信劄合集,因卷首有“十七”二字得名。全帖共收錄王羲之與友人往來的書信28通(一說27通),内容多涉家常問候、山水遊曆及養生之道,是研究晉人生活與書風的珍貴文獻。其書法以“簡淡玄遠”為内核,筆法圓勁古雅、章法錯落自然,被曆代奉為草書圭臬,譽為“書中之龍”。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十七帖》原為唐太宗李世民所藏王羲之真迹,後摹刻上石,因首帖以“十七日”起筆而得名。内容成書于永和年間(345—356),時值王羲之辭官隱居會稽,書信多寄予益州刺史周撫,記錄江南風物與隱逸心境。
現存多為唐宋摹本,著名者包括:
參考文獻來源
“十七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名稱由來
該帖因卷首第一封書信以“十七日”開頭而得名()。據考證,全帖共收錄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27封書信,内容涵蓋問候、藥草交流、風土見聞等生活瑣事,現存版本為唐代摹刻本()。
書法藝術價值
作為“書中龍”(),其草書特點包括:
文化意義
清代《芸窗雅事》将“臨十七帖數行”列為文人雅事,反映出其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信件内容如《積雪凝寒帖》中“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等句,也展現了晉人風骨()。
注:部分詞典提及該詞引申為“事務繁雜”的比喻義(),但此用法遠不如其書法本體含義通行。欲查看完整釋文,可參考《十七帖釋文及譯文》等專業文獻()。
暗室不欺碧盧裨屬簿子巢笙碜黩赤俄代序達覽丹鳳舄刀鑷東楹獨搖二弦發話伏首貼耳工農管飽貴王賤霸鶴城和集蔣光鼐節度使戒驕戒躁稽核謹呈靜悍荊荼積嚴絕長續短狙狂峻法困憊惏悷淩床龍茶籠禽檻獸儸惹瞀芮迷鳥靡然鄉風逆竪偏州劈胸樵蘇欺蒙輕飔羣分驅擁入口傷痕深室是非場實狀肆情司握無所不在下懷下課享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