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mon saying;proverb] 俗語
俗話說,在生活中你所取的正是你所給予的東西
(1).庸俗的話。 唐 杜荀鶴 《題仇處士郊居》詩:“洞裡客來無俗話,郭中人到有公情。”
(2).俗語。《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俗話兒説的,‘行行出狀元’;又説,‘好漢不怕出身低’。” 巴金 《滅亡》八:“俗話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許 袁先生 還有更大的幸福在日後呢。”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七章:“俗話說,‘小心沒大岔’,他就去扒地雷周圍的土。”
(3).通俗的說法;當地的習慣說法。《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其實,按俗話,這也就叫作‘翻了’。” 楊朔 《紅石山》:“ 察哈爾 龍關 西南有座高山,原名 黃泉嶺 ,俗話訛做 黃草梁 。” 趙樹理 《催糧差》:“縣政府就把未來完糧的戶口,隨便挑一些寫成一張單子,并且出一張拘人的票,把單子粘在後邊派個差人出來走一趟,俗話叫催糧。”
“俗話”是漢語中常見的語言形式,指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語句,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定義
俗話指通俗流行、簡明生動的定型化語句,多由勞動人民創造,反映生活經驗或道德觀念。例如“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等。
來源與特點
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俗話與俗語、常言為同義詞,三者均指代民間口頭流傳的定型語句。部分俗話因流傳廣泛,逐漸演變為成語(如“亡羊補牢”)。
提示:如需具體俗話案例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來源綜合自)。
俗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俗”,第二個字是“話”。它的意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一些語言,也可以指一些常見的諺語、格言。在語言中的使用是非常廣泛的,常常用來傳播文化和智慧。
漢字“俗”由人字旁和古文頭構成,部首是“人”字旁,表示與人有關;筆畫有6畫。漢字“話”由言字旁和舌構成,部首是“言”字旁,表示與語言有關;筆畫有8畫。
“俗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承和民俗習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口頭傳播一些智慧和經驗,形成了一些簡潔而有力的表達方式,逐漸發展成為“俗話”。
在繁體字中,“俗話”可以寫作“俗話”。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部首有所不同。古時候,“俗話”可以寫作“俗語”。這種寫法更接近于繁體字,體現了古代的文化和文字形式。
1. 俗話說,“好書如摯友。”
2. 俗話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 俗話常說,“人無完人。”
常見的組詞有:俗稱、俗氣、俗套、俗事、俗禮等。
近義詞有:諺語、格言、俗諺等。
反義詞有:正話、文雅、雅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