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賜的意思、享賜的詳細解釋
享賜的解釋
謂宴飨賓客,賞賜臣下。《國語·周語下》:“宴好享賜,不踰其上,讓也。” 韋昭 注:“宴好,所以通情結好也,享賜,所以酬賓賜下也。” 漢 賈誼 《新書·禮容下》:“燕好享賜,雖歡不逾等,讓也。”
詞語分解
- 享的解釋 享 ǎ 受用:享福。享樂。享譽。享年(敬辭,享有的年歲,對人或朝代而言)。享受。享用。享有。享國(帝王在位年數)。安享。分享。 貢獻(指把祭品,珍品獻給祖先、神明或天子、侯王),上供:享堂。享殿。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享賜"一詞屬于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解釋。以下是該詞的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享賜"由"享"與"賜"兩個動詞複合而成:
- 享:本義為獻祭、供奉祭品給神靈或祖先(《說文解字》:"享,獻也"),引申為鬼神享用祭品,再引申為生者享用食物、接受福祿等。
- 賜: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予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恩惠等(《說文解字》:"賜,予也")。
- 合義:"享賜"主要指:
- 接受賞賜:指臣下、晚輩或地位較低者接受君主、尊長給予的恩賞、財物等。
- 享用賞賜之物:指實際使用或消費所接受的賞賜品。
二、詞義詳解與語境
- 側重"接受賞賜":
- 此義強調動作本身,即被授予恩賞的過程或狀态。常用于描述臣子受君王恩寵,或下級受上級嘉獎。
- 例證:《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鄭伯享之……公享賜之。" 此處的"享賜"指鄭伯設享禮招待晉侯,并給予賞賜。
- 側重"享用賞賜之物":
- 此義強調對已接受賞賜之物的消費或使用。
- 例證:古籍中雖少見直接例證,但根據構詞法和詞義引申,"享"本身有"享用"義,"賜"指所賜之物,故"享賜"自然可理解為享用所賜之物。
三、詞性特征
- 動詞:"享賜"主要用作動詞,表示接受或享用賞賜的行為。
- 名詞性:在特定語境下,也可能指代所接受的賞賜本身(類似"賞賜"作名詞),但此用法更罕見。
四、與現代詞語的對比
- "賞賜":現代更常用,含義與"享賜"的"接受賞賜"義基本相同,但"賞賜"更側重賜予方的主動行為(賜予),而"享賜"更側重接受方的行為(接受、享用)。現代漢語中,"賞賜"也可作名詞。
- "享受":現代常用詞,含義廣泛,指在物質或精神上得到滿足,與"享賜"的"享用"義有部分重疊,但"享受"不強調物品來源是"賜予"。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對"享"、"賜"二字的本義提供了最權威的訓釋。
- 《左傳》 (春秋·左丘明):提供了"享賜"一詞在古代實際語境中的經典用例。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系統收錄古漢語詞彙,提供"享賜"等詞的釋義、書證及用法分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享賜"的詞義源流、曆史用例有詳盡收錄和考釋。
- 王力《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權威教材,其常用詞部分及文選注釋有助于理解"享"、"賜"及複合詞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享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指宴飨賓客并賞賜臣下,屬于禮儀活動,常見于先秦典籍。例如:
- 《國語·周語下》記載:“宴好享賜,不踰其上,讓也。”(韋昭注:“享賜,所以酬賓賜下也。”)
- 漢代賈誼《新書·禮容下》也提到:“燕好享賜,雖歡不逾等。”
此用法強調古代貴族在宴請與賞賜時需遵循等級制度,體現禮制規範。
二、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接受恩惠或賜予”,帶有感激他人恩德的含義,如:
- 查字典網定義為“感受到别人的恩德和恩惠”,強調人際間的互惠與感恩。
三、詞義辨析
- 讀音:xiǎng cì
- 結構:“享”指享受,“賜”指給予,組合後在不同語境中側重不同。
- 近義詞:古代用法接近“宴飨”“賞賜”,現代引申義可類比“受惠”“蒙恩”。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在古籍中多指禮儀行為,現代則側重抽象化的恩惠接受。建議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進一步區分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暗淺拔剌碧辂床沿皴皰單騎道記釣名要譽東差西誤鬥蟋蟀鬥轉參橫段太尉逸事狀二哥馮唐老浮巧甘奇高胡龜室濠溝呵責壞坯子江界漸寖牋天界隔進帆經界菁藻金輪皇帝阬澤闚問髡首老劣料錢領頭靈篆龍言鳳語露一手羅謗茅軒美情俛容某士怒轟轟盤根究底盤器瞥忽輕土湫濕驅率容盛潤益瑟瑟枕上丁神道碣深林滔涸天祚文身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