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官的意思、捐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官的解釋

納資求官。《紅樓夢》第十回:“ 馮紫英 因説他有一個幼時從學的先生,姓 張 名 友士 ……今年是上京給他兒子捐官。”《文明小史》第五三回:“這 秦鳳梧 雖是觀察公,捐官的時候未曾指省,沒處可以候補,不過頂戴榮身罷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官(juān guān)指中國古代通過向官府繳納錢財或物資來獲取官職的制度,屬于“捐納”制度的核心形式。該制度始于秦漢,盛于明清,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特殊補充。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詳解其含義: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溯源

    “捐”本義為“舍棄”(《說文解字》:“捐,棄也”),引申為“獻出財物”;“官”指官職。合稱即“以財物換取官職”。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制度定義

    指平民或官員通過向國家繳納銀錢、糧食、馬匹等物資,經朝廷批準後授予虛銜或實職官位的行為。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曆史運作機制

  1. 實施背景
    • 財政需求:朝廷為籌措軍費、赈災款項或工程資金開放捐例(如清代“河工捐”“軍需捐”)。
    • 階層流動:商人、地主借此突破科舉限制進入仕途。

      來源:《清史稿·選舉志》

  2. 官職類型
    • 虛銜:榮譽性頭銜(如“員外郎”),無實權但提升社會地位。
    • 實職:地方知縣、鹽運使等需通過考核補缺,但捐官者常優先候補。

      來源:故宮博物院《清代捐納制度研究》


三、社會影響與評價

  1. 負面效應
    • 吏治腐敗:大量捐官者缺乏行政能力,通過貪污彌補“投資”(《清實錄》載嘉慶帝斥其“劣幕蠹吏,病國殃民”)。
    • 科舉沖擊:破壞人才選拔公平性,士人譏諷“讀書不及捐官易”。

      來源:《劍橋中國晚清史》

  2. 制度廢止

    清末新政時期(1901年)明令停止實職捐納,但虛銜捐售延續至清朝滅亡。

    來源:《光緒朝東華錄》


四、權威文獻佐證

“或因軍饷不繼,或遇災荒赈濟……遂開捐例。”

——《清史稿·選舉志》

“納粟拜爵,始自秦漢,至明成化間始定捐納之制。”

——《辭源》(商務印書館)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曆史典籍、制度研究及權威辭書,符合學術規範。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如需查閱原始史料,可訪問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www.nlc.cn)檢索《清史稿》《清實錄》等。

網絡擴展解釋

“捐官”是中國古代通過繳納錢財或物資獲取官職的一種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捐官又稱“捐納”“捐班”,指百姓通過向朝廷捐資獲得官職或爵位。該制度本質上是将官職商品化,既被稱為“買官”,也被美化為“捐前程”。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秦朝,秦始皇因蝗災缺糧,允許百姓繳納粟米換取爵位。
  2. 發展:漢文帝采納晁錯建議,允許繳粟贖罪或換爵;此後曆朝為赈災、籌饷等目的延續此制。
  3. 鼎盛:清朝達到頂峰,尤其乾隆後成為常态化制度,甚至可捐至道台(地師級)、郎中(部級)等官職。

三、操作方式

四、社會影響

  1. 腐敗根源:捐官者多為牟利,導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腐現象。
  2. 行政弊端:官員急于回本,無心政務,加劇吏治敗壞和社會動蕩。
  3. 階層流動:雖為富人提供晉升途徑,但擠壓科舉選拔的人才空間,削弱官僚體系能力。

五、清代特殊現象

捐官者地位低于科舉出身者,不得擔任核心職務,且需額外“指省”才能候補實缺。該制度雖緩解財政壓力,卻加速了清朝衰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捐官規則,可參考曆史文獻《清史稿》或《紅樓夢》《文明小史》等文學作品中的描寫。

别人正在浏覽...

賓薦踣弊騁說蟲象初風頭水錘淬畜君骢馬辏巧盜金冬夫多景樓二惠競爽泛剽鳳啭寡陋官養骨董店過郄好整以暇華工驩合鹘睛獲利家無儋石駕言截戰介之推今宵科撥可新遼緬俐索攣胊痲痹妙理墨梅圖木杵匿怨前場乾涸秦朝虬須棄物器猷閏音稍水拾漏子失嚴首令鼠齧蟲穿訟過肅聽嗁呼铤刺統壹土壤學滃滃澹澹五秉洿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