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量枯盡,多用于河道、池塘。《晉書·範汪傳》:“玄冬之月, 沔漢 乾涸,皆當魚貫而行,排推而進。” 明 田藝衡 《留青日劄·江枯》:“ 嘉靖 丁未,自夏至冬 浙江 潮汐不至,水源乾涸,中流可泳而渡。” 沉從文 《新湘行記》:“我站在幹涸的石灘間,遠望來處一切。”
乾涸(gān h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河流、池塘等)完全失去水分而徹底幹枯。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指水體因蒸發、斷流等原因完全失去水分,呈現幹枯狀态。
例:夏季持續高溫,導緻山間小溪徹底乾涸。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可隱喻土地、資金、情感等抽象事物的耗盡。
例:長期透支使創作靈感逐漸乾涸。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字疊加強調徹底幹枯的狀态,屬同義複合詞。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文學作品中常象征生命力衰竭或希望消失:
“這片乾涸的土地,如同老人皴裂的手掌,訴說着歲月的荒蕪。”
來源:《中國文學修辭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詞彙 | 核心差異 | 用例 |
---|---|---|
乾涸 | 強調完全幹枯,不可逆轉 | 井底乾涸,再無水源 |
幹枯 | 側重表面幹燥,程度較輕 | 久未澆水,枝葉幹枯 |
枯竭 | 多用于抽象資源(如財力、精力) | 礦産資源瀕臨枯竭 |
“涸,水竭也……乾涸連用,極言其無水之狀。”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見:
“乾涸”(現多寫作“幹涸”)是一個形容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水源完全幹枯,多用于描述河流、池塘等自然水體因缺水而枯竭的狀态,也可引申為資源、情感等抽象事物的枯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引用(如《晉書》《死海不死》)或方言用法,可查閱标注的文獻來源。
暗寫跋録襃績寶瑟保外執行标華超悟誠恐臭名昭著辭違賜族戴望舒道扮東直門陊落非世風曉封羊哏絕格物緻知公子王孫官僚資本刿心鉥目閨英闱秀國婚過切谷音浩穰鴻威慌悴火州疆略較覆解審磊瑰不羁磷薄留心隆暑麥籠漫狂蟠木朽株砰訇樸素唯物主義生什省校奢望識習壽媪舒歗誦拾素揮泰山鴻毛通贍駝背偉大謂如位主文火閑宵小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