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某一部分的感覺或運動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通常指不能隨意運動而言。 宋 史堪 《史載之方·涎論》:“忽悶倒不知人事,良久復蘇,即生痲痹。”
“痲痹”是“麻痹”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可從醫學和比喻兩個層面解釋,結合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視角:
醫學含義
比喻含義
指思想疏忽、缺乏警惕性,如“麻痹大意”形容對潛在危險未保持警覺的狀态()。
擴展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痹症分類或具體病例,可查閱《素問》等典籍或相關醫學資料。
痲痹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身體或四肢失去感覺、運動能力喪失的狀态。當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傷或疾病侵襲時,就會導緻痲痹。
痲痹的拆分部首為疒和疒,其中疒為“疔”的變形。疒表示與疾病有關。
痲痹的筆畫總計為14畫。
痲痹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見于《爾雅·釋衍》一書中。在繁體字中,痲痹的寫法如下:痳痺。
在古代,痲痹的寫法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痲的古代寫法為“痳”,痹的古代寫法有“疪”和“疕”。這些寫法均與疾病和身體有關。
1. 他的手指因為長期工作受傷而痲痹了。
2. 由于脊椎受損,他下身完全痲痹,無法行走。
組詞:手痲、腿痹、全身痹等。
近義詞:麻木、麻痹、失去知覺。
反義詞:敏感、靈活、運動自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