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麂子的意思、麂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麂子的解釋

即麂。 傣 族民間叙事長詩《松柏敏和嘎西娜》:“我願變作一隻麂子,隻要跟着你在一條河邊。”原注:“麂子到河邊吃水,雌雄常在一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麂子,漢語詞典中通常指鹿科麂屬(Muntiacus)中小型鹿類動物的統稱,是中國南方山林常見的野生動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一、核心釋義(動物學特征)

指一類體型較小、四肢細長、雄性具短角分叉的哺乳動物。其典型特征包括:

  1. 外形:體長約70-120厘米,毛色多為棕黃或栗褐色,部分種類(如黑麂)呈深暗色。
  2. 行為:性機警膽小,善跳躍奔跑,常單獨活動于灌木叢或闊葉林中。
  3. 分布: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及南部,中國境内常見種包括小麂、赤麂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06頁;《中國動物志·獸綱》科學出版社,1998年。

二、詞源與字義解析

“麂”為形聲字,從“鹿”(表示鹿科動物),“幾”聲。其命名可能源于:

  1. 聲源說:古稱其鳴聲如“幾幾”,故以聲命名。
  2. 特征說:因體型小于鹿、大于獐,居于二者之間(“幾”有“微”義)。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5082頁;《爾雅·釋獸》郝懿行義疏。

三、文化與社會關聯釋義

  1. 生态象征:在文學作品中常喻指山林野趣(如沈從文《邊城》中湘西自然意象)。
  2. 經濟價值:曆史上因其皮質柔軟(稱“麂皮”)被用于制作服飾、工藝品。

    來源:《漢語動物命名考釋》李海霞著,巴蜀書社,2005年,第421頁;《中國民俗大系》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附: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3. 《中國動物志·獸綱》科學出版社
  4. 《漢語動物命名考釋》巴蜀書社

網絡擴展解釋

麂子是一種哺乳動物,屬于鹿科麂屬,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分類

  1. 物種屬性:麂子是麂亞科動物的統稱,屬于國際瀕危動物,現存最早的鹿科動物之一。
  2. 别名:俗稱“麂子”,南方沿海地區也稱“黃猄”。

二、形态特征

  1. 體型:成體體重16-35公斤,體長75-115厘米。
  2. 外貌:腿細長有力,善于跳躍;被毛短而細,多為灰褐色、紅褐色或黑褐色;雄性有短角,犬齒呈獠牙狀。
  3. 特殊部位:皮柔軟可制革(如鞋面、手套)。

三、分布與習性

  1. 地理分布:以東南亞為中心,包括中國、印度、斯裡蘭卡等地。中國有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4種,其中黑麂為瀕危物種。
  2. 栖息環境:多活動于密林、草叢或山地丘陵。
  3. 食性與行為:草食性(以嫩草、樹葉、種子為食),夜行性且膽小機警。

四、相關文化

漢字“麂”的釋義中強調其似鹿而小的特征,并提及“麂眼”代指籬笆格紋。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亞種保護措施或更詳細生物學數據,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的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慢步笨漢兵員裁治查頭鯿承塵馳溯丑沮春風風人春蟻瑽瑢大房山帶金佩紫短劍椴木獨根苗獨軌鐵路恩紀法力凡心風韻俘殺鋼筆套恭士後監虎螭進履圯橋即用考官趷踔阬衡空虛花曆練老成六區率更體緑李馬蘭瞞心沒平仄嘧啶銘感五内迫近嵌花齊祠清監泉明人位日短砂漿山海深切着白市哄霜皛私有觀念套鞋讨治田燭萬劫脗然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