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麂子的意思、麂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麂子的解释

即麂。 傣 族民间叙事长诗《松柏敏和嘎西娜》:“我愿变作一只麂子,只要跟着你在一条河边。”原注:“麂子到河边吃水,雌雄常在一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麂子,汉语词典中通常指鹿科麂属(Muntiacus)中小型鹿类动物的统称,是中国南方山林常见的野生动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核心释义(动物学特征)

指一类体型较小、四肢细长、雄性具短角分叉的哺乳动物。其典型特征包括:

  1. 外形:体长约70-120厘米,毛色多为棕黄或栗褐色,部分种类(如黑麂)呈深暗色。
  2. 行为:性机警胆小,善跳跃奔跑,常单独活动于灌木丛或阔叶林中。
  3.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南部,中国境内常见种包括小麂、赤麂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06页;《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1998年。

二、词源与字义解析

“麂”为形声字,从“鹿”(表示鹿科动物),“几”声。其命名可能源于:

  1. 声源说:古称其鸣声如“几几”,故以声命名。
  2. 特征说:因体型小于鹿、大于獐,居于二者之间(“几”有“微”义)。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5082页;《尔雅·释兽》郝懿行义疏。

三、文化与社会关联释义

  1. 生态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喻指山林野趣(如沈从文《边城》中湘西自然意象)。
  2. 经济价值:历史上因其皮质柔软(称“麂皮”)被用于制作服饰、工艺品。

    来源:《汉语动物命名考释》李海霞著,巴蜀书社,2005年,第421页;《中国民俗大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附:权威文献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3. 《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
  4. 《汉语动物命名考释》巴蜀书社

网络扩展解释

麂子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鹿科麂属,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分类

  1. 物种属性:麂子是麂亚科动物的统称,属于国际濒危动物,现存最早的鹿科动物之一。
  2. 别名:俗称“麂子”,南方沿海地区也称“黄猄”。

二、形态特征

  1. 体型:成体体重16-35公斤,体长75-115厘米。
  2. 外貌:腿细长有力,善于跳跃;被毛短而细,多为灰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雄性有短角,犬齿呈獠牙状。
  3. 特殊部位:皮柔软可制革(如鞋面、手套)。

三、分布与习性

  1. 地理分布:以东南亚为中心,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中国有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4种,其中黑麂为濒危物种。
  2. 栖息环境:多活动于密林、草丛或山地丘陵。
  3. 食性与行为:草食性(以嫩草、树叶、种子为食),夜行性且胆小机警。

四、相关文化

汉字“麂”的释义中强调其似鹿而小的特征,并提及“麂眼”代指篱笆格纹。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亚种保护措施或更详细生物学数据,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汉典)的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舍命白蜃贝塔粒子补鳌茶杯骋目辰尾赤目出敖村司大均二荀脯资感应电流贡市关口瓜战过籍汉女鸿彩彗茀娇韵及今急口令谨干近理矜肃积善霁天老酱棚慢易生忧美懋蜜不齿蜂秘辛磨刀霍霍木胎霓帱千劫七穿八烂弃代犬马恋趣味设监折声势霎市头识心手榜收容蜀险嘶盐婉秀卧伏舞弄乌咽象征先老狎徒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