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桓典傳》:“是時宦官秉權, 典 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後以“避驄馬”指回避侍禦史。 唐 孟浩然 《與黃侍禦北津泛舟》詩:“本欲避驄馬,何如同鷁舟。” 明 徐渭 《祭張禦史母》:“爰對大廷,寵命首仙鳧之選;入班蘭省,行人避驄馬之鞭。”亦省作“ 避驄 ”、“ 避馬 ”。 唐 白居易 《見蕭侍禦憶舊山草堂詩因以繼和》:“晚起慵冠豸,閑行厭避驄。” 唐 王維 《為人祭某官文》:“時無寃人,路多避馬。” 元 薩都剌 《送佥事王君實之淮東》詩:“ 淮 上有官皆避馬, 竹西 無處不題詩。” 明 何景明 《送李體仁按雲南》詩:“九霄看鳳下,萬裡避驄行。”
“避骢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避骢馬”出自《後漢書·桓典傳》。東漢時期,侍禦史桓典為人剛正不阿,常騎一匹青白色(骢色)的馬巡查京城。宦官權貴因畏懼他的威嚴,流傳出“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的說法。後世以此代指對禦史的回避,或泛指避開令人敬畏的官員。
唐代詩人孟浩然、王昌齡等均在詩中使用此典,如“本欲避骢馬,何如同鹢舟”(孟浩然),體現其文化影響。
“避骢”“避馬”“避青骢”均為其簡稱或同義表達。
該成語兼具曆史厚重與實用價值,既反映古代監察制度,也蘊含人際交往中的避忌智慧。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詩詞注解。
《避骢馬》是指一種非常珍貴的馬匹,它是一種色彩斑斓、體格高大的骢馬。這種馬具有非常出色的跑速和耐力,被古代人們視為珍品。
《避骢馬》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 "避"、"骢"、"馬"。其中,"避"字的部首是 "辶",有 12 個筆畫;"骢"字的部首是 "馬",有 15 個筆畫;"馬"字的部首是 "馬",有 3 個筆畫。
"避骢馬"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周禮·藏人》中記載了這個詞。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也是 "避骢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寫作 "避骢馬" 的古代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但是,由于該詞并沒有特别古老的曆史,所以其古代字形與現代字形之間的差異應該不會太大。
這是一個使用《避骢馬》的例句:
他騎着一匹避骢馬,飛速馳騁在原野上。
《避骢馬》這個詞目前沒有對應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
這就是關于《避骢馬》這個詞的簡單解釋和相關信息。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