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后以“避驄马”指回避侍御史。 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本欲避驄马,何如同鷁舟。” 明 徐渭 《祭张御史母》:“爰对大廷,宠命首仙鳧之选;入班兰省,行人避驄马之鞭。”亦省作“ 避驄 ”、“ 避马 ”。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唐 王维 《为人祭某官文》:“时无寃人,路多避马。” 元 萨都剌 《送佥事王君实之淮东》诗:“ 淮 上有官皆避马, 竹西 无处不题诗。” 明 何景明 《送李体仁按云南》诗:“九霄看凤下,万里避驄行。”
“避骢马”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避骢马”出自《后汉书·桓典传》。东汉时期,侍御史桓典为人刚正不阿,常骑一匹青白色(骢色)的马巡查京城。宦官权贵因畏惧他的威严,流传出“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的说法。后世以此代指对御史的回避,或泛指避开令人敬畏的官员。
唐代诗人孟浩然、王昌龄等均在诗中使用此典,如“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孟浩然),体现其文化影响。
“避骢”“避马”“避青骢”均为其简称或同义表达。
该成语兼具历史厚重与实用价值,既反映古代监察制度,也蕴含人际交往中的避忌智慧。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后汉书》或相关诗词注解。
《避骢马》是指一种非常珍贵的马匹,它是一种色彩斑斓、体格高大的骢马。这种马具有非常出色的跑速和耐力,被古代人们视为珍品。
《避骢马》这个词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 "避"、"骢"、"马"。其中,"避"字的部首是 "辶",有 12 个笔画;"骢"字的部首是 "马",有 15 个笔画;"马"字的部首是 "马",有 3 个笔画。
"避骢马"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周礼·藏人》中记载了这个词。繁体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也是 "避骢马"。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写作 "避骢马" 的古代字形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但是,由于该词并没有特别古老的历史,所以其古代字形与现代字形之间的差异应该不会太大。
这是一个使用《避骢马》的例句:
他骑着一匹避骢马,飞速驰骋在原野上。
《避骢马》这个词目前没有对应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这就是关于《避骢马》这个词的简单解释和相关信息。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