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cherous;tricky;deceitful] 狡诈;机巧诈伪
狡诈。《后汉书·酷吏传赞》:“大道既往,刑礼为薄。斯人散矣,机诈萌作。”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 清 顾炎武 《华阴王氏宗祠记》:“利之所在,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於是机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 茅盾 《清明前后》第四幕:“那里有一场牌局,玩的是最富于机诈色彩和刺激性的‘沙蟹’。”
机诈(jī zh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主要形容人的心术不正、狡诈多谋。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对其释义、用法及演变进行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机诈指人善于运用心计、手段狡黠,常带有欺骗性。例如:
“此人机诈百出,不可轻信。”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8页)
词性分析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598页)
历史源流
“机”本义为器械的巧妙构造(如《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诈”意为欺骗。二者结合后,引申为“通过精巧算计实施欺诈”。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第312页)
典籍用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89页)
词汇 | 差异点 | 示例 |
---|---|---|
狡诈 | 侧重阴险狠毒,程度更深 | “狡诈如狐,设局害人。” |
奸诈 | 强调虚伪与背叛,道德批判更强 | “奸诈小人,口蜜腹剑。” |
机变 | 中性词,指灵活应变,无贬义 | “随机应变,足智多谋。” |
来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4页)
语言学解析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机诈’属偏正结构,‘机’修饰‘诈’,凸显欺诈手段的精密性。”
来源: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8页)
文化内涵
钱穆于《国史大纲》中论及古代政治生态时提到:“权臣多机诈之术,而失忠厚之道。”反映传统价值观对机诈的批判。
来源: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第5章)
结论:机诈一词凝结了汉语对人性之“巧伪”的深刻洞察,其释义始终围绕“精于算计而行骗”的核心语义,在历史文献与当代语境中均保持稳定的贬义属性。
“机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狡诈、机巧诈伪,通常形容人善于用巧妙但不正当的手段欺骗或算计他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
指通过机智的策略或狡诈的手段达到目的,常带有欺骗性质。例如:“机诈萌作”(《后汉书》)表示狡诈行为开始滋生。
词源与结构
文学与历史用例
现代应用场景
该词多含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若需表达正面的“机智”,应避免使用“机诈”,可替换为“聪慧”“敏锐”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5、6中的具体内容。)
濒于彩山侧足茶点醋劲儿麤莽打理邓艾吃傎蹷递传凡笔樊姬阀阅沸然风挡風水先生丰屋之祸孚萌干忽剌割线工资率诡怪国禁故阯寒樱黉学黄祚焦峣禁持金醅谨守积怨局勇克隆愧腼括目相待腊缚两傍鸾交埋玉煤仓末大不掉南北词捻巴千里犹面气馁犬马之疾三才审定授梓贪鄙煟煟窝囊气无伤现场香亮獮薙销蚀匣子炮细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