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吳兢 的别稱。 董狐 , 春秋 時 晉國 史官,相傳他不避權貴,敢于實錄史事,被 孔子 贊為良史。 唐 吳兢 與 劉知幾 撰《武後實錄》,記 張昌宗 誘 張說 誣證 魏元忠 事。後 張說 為相,屢以情請改。 兢 辭曰:“徇公之請,何名實錄。”卒不易。故時人稱贊他為“今董狐”。事見《新唐書·吳兢傳》。
“今董狐”是一個曆史人物相關的稱號,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唐代史官吳兢的别稱。該稱號将他比作春秋時期晉國著名史官董狐,強調其秉筆直書、不畏權貴的實錄精神。
二、曆史來源
三、文化意義 該稱號體現了中國古代史官“書法不隱”的傳統,即史家應客觀記錄事實,不因個人利益或外界壓力歪曲曆史,成為後世史官品格的象征。
《今董狐》(Jīn Dǒng Hú)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指一個人狡猾多詐,行事不軌,背離正道。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直,不可信賴。
《今董狐》由“日”、“山”、“犬”、“虍”和“木”五個字組成。其中,“日”作為“日旦”聲旁,讀音為“rì”,“山”作為“山水”形旁,讀音為“shān”,“犬”作為“犬犬”部首,讀音為“quǎn”,“虍”作為“虎”字的簡化形,讀音為“hū”,“木”作為“木林木”部首,讀音為“mù”。所有的字的總體筆畫為19畫。
《今董狐》是出自《紅樓夢》一書中的一個典故。繁體字為「今董狐」。
在古代漢字中,和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今」字的古代寫法為「斤」,「董」字的古代寫法為「菋」,「狐」字的古代寫法為「胡」。
他的行為始終不受拘束,完全是一個今董狐。
類似于「今董狐」的詞語有「今狐狸」。
類似于「今董狐」的近義詞有「現代狡詐」。
與「今董狐」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忠誠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