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枯瘦的身體。 宋 陸遊 《上巳臨川道中》詩:“鶴軀苦瘦坐長飢,龜息無聲惟默數。” 宋 陸遊 《齋居書事》詩:“平生風露充蟬腹,到處雲山寄鶴軀。”
“鶴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鶴軀”指枯瘦的身體,常用于比喻清癯、消瘦的體态。該詞通過“鶴”的形象(修長纖細)與“軀”結合,形成生動的意象。
該詞多見于宋代詩詞,典型案例如:
主要用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描寫隱士、文人或表現清貧生活狀态的語境,如“鶴軀寄雲山”暗含超然物外之意(參考)。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劍南詩稿》等陸遊作品集。
《鶴軀》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鶴的身體。鶴是一種珍貴的大鳥,被視為祥瑞、高雅的象征,因此“鶴軀”也常被用來形容人的身體或形态優美的動物身體。
《鶴軀》的部首是“鳥”(鳥),共有11個筆畫。
《鶴軀》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秋夕》一詩,詩中有一句“鶴鳴辭曉鏡,藜杖起孤舟”,其中的“鶴鳴”即指鶴的叫聲。後來,也有人根據這句詩創作了《鶴軀》一詞,用來形容鶴的身體。
在繁體字中,鶴的“鶴”字的寫法為「鶴」。
據研究,在古代的漢字中,“鶴”字的寫法有一些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鶴的寫法是“鴴”。不過隨着文字的演變,現代使用的寫法是“鶴”。
1. 他的身形挺拔,氣質優雅,真可謂是一副鶴軀。
2. 小姑娘的動作婉約柔美,舞姿如同白鶴展翅,鶴軀在舞台上翩然起舞。
組詞:鶴翼、鶴立、鶴發童顔
近義詞:白鶴、仙鶴、丹頂鶴
反義詞:鳄魚、恐龍、烏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