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幸的意思、觊幸的详细解释
觊幸的解释
希图侥幸。《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 汉 郑玄 笺:“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覬幸一见素冠。”《北史·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螘聚, 杨谅 之愚鄙,羣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每虑及此,肝胆摧落,是以不胜犬马之情,子私其父,日夜覬幸。”
词语分解
- 觊的解释 觊 (覬) ì 希望得到:“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笔画数:; 部首:见; 笔顺编号:
- 幸的解释 幸 ì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幸运。侥幸。幸存。幸免。幸未成灾。 福气:幸福。荣幸。 高兴:庆幸。欣幸。幸甚。 希望:幸勿推却。幸来告语之。 宠爱:宠幸。得幸。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幸。 姓。
专业解析
觊幸(jì x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怀着侥幸心理企图得到本不该得或难以得到的东西,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非分的希望与侥幸心理
指不切实际地期望意外获得好处或成功,多用于形容对非分所得或意外机遇的贪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例:他终日觊幸中大奖,却不愿踏实工作。
-
古义中的“觊”与“幸”
- 觊(jì):本义为“希望得到”,《说文解字》释为“幸也”,暗含非分之想。
- 幸(xìng):指意外获得的好处或机遇,如“侥幸”“幸免”。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用法与语境
-
贬义倾向
常批判不劳而获或投机取巧的心态,如“觊幸之心不可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古典文献用例
《后汉书·卢植传》载:“岂敢觊幸遭际?”——意指不敢妄想非分机遇。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三、近义词辨析
词汇 |
差异点 |
觊幸 |
强调对非分利益的侥幸心理 |
贪图 |
侧重主动追求不当利益 |
侥幸 |
更偏重偶然成功的心理状态 |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网络扩展解释
“觊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jì xìng(注音:ㄐㄧˋ ㄒㄧㄥˋ)。
- 词义:指“希图侥幸”,即怀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企图通过运气或偶然机会达成目的。
2.古代用例
- 《元史》记载:元代仁宗时期曾提到“出入内庭,觊幸名爵”,形容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官职或利益。
- 《诗·桧风·素冠》笺注:汉代郑玄在注解中写道“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覬幸一见素冠”,表明该词在汉代已用于描述对礼制缺失的侥幸心理。
3.综合释义
- 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不劳而获或投机取巧的行为。例如《北史·房彦谦传》中“覬幸非望者哉”,暗指叛乱者妄想以微弱力量颠覆政权。
- 历史语境: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提到“日夜覬幸”,进一步强化了该词与急切谋求非分利益的关联。
4.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特定书面表达,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贬义倾向。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汉语辞海》等工具书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聱牙戟口百骸六藏比屋而封毕协不开眼饬驾除荡垩涂方所翻砂副笄浮客嘎嘣脆高飞远走公奉孤丁丁寒奥函活酣适画藳滉样践跖警论金黄进贤黜奸蹻腾榘彟宽惠了见厉言楼上铭记不忘南州蹑影潜踪盆地漂橹菩提子气垫船乞邻求旧蘘草忍爱如汤浇雪三叶沈淖师君贳账守身説智私僮速帖餹缠踏绳天理人情铁工五部夏二子闲编小巧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