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上食物。《晉書·裴秀傳》:“然 秀 母賤,嫡母 宣氏 不之禮,嘗使進饌於客,見者皆為之起。”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乃張燭進饌,品味甚盛。”《東周列國志》第五二回:“ 夏姬 請 靈公 登堂,起居問安,庖人進饌。”
“進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進馔”指送上食物,多用于正式或禮儀場合,如宴會、祭祀等。該詞由“進”(呈上)和“馔”(飯菜、食物)組合而成。
“進馔”是古代表示“呈上食物”的正式用詞,常見于文獻中的禮儀、宴會描寫,強調禮節性與場合的莊重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晉書》《李娃傳》等原文。
《進馔》是一個表示菜肴進食的詞語,表示菜肴被端上桌子供人食用的意思。
《進馔》這個詞的部首是辵,筆畫數是15。
《進馔》是一個古代漢字,起源于古代的飲食文化。它的繁體字是「進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進馔》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進饌」,采用了繁體字的形式。
1. 宴會上,美味的佳肴進馔,大家紛紛表示贊賞。
2. 主人精心準備了一道道豐盛的菜肴,賓客們正欣然品味着進馔。
1. 進食:表示進入食物口腔中進行咀嚼和吞咽。
2. 馔品:指食物,尤指招待客人的食品。
3. 盛馔:指盛裝食物,供人食用。
飲食、進餐、進菜
端走、收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