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ial piety] [口]∶孝順
這家人的幾個孩子都很孝道
(1).謂以孝為本的理法規範。《呂氏春秋·孝行》:“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慢於輕疏,則是篤謹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曾參 , 南武城 人,字 子興 。少 孔子 四十六歲。 孔子 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 唐 韓愈 《歐陽生哀辭》:“ 詹 事父母盡孝道,仁于妻子,於朋友義以誠。” 明 高明 《琵琶記·散發歸林》:“愚壻今日拜辭嶽父,領二妻同歸故裡,共行孝道,待服滿之後,再來侍奉尊顔。”
(2).孝行,盡心奉養父母。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二折:“二則因我這個女孩兒孝道,半年中抄化到一千貫。”
(3).指孝順的人。 明 高明 《琵琶記·書館悲逢》:“那不奔喪和那自刎的,那一個是孝道?”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子女對父母及長輩應盡義務的核心道德觀念,其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孝道指子女對父母及長輩的尊敬、關愛與贍養行為,包含物質供養與精神關懷雙重維度。根據《爾雅》定義,"善事父母為孝"(),即通過實際行動體現對父母的善意。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通過字形解析,認為"孝"字由"老"與"子"構成,象征子承老業的倫理關系()。
生命感恩
作為對父母生養之恩的反向回饋,孝道本質是生命延續的感恩()。《孝經》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求子女珍視生命以慰父母。
行為準則
包含三個層面:
儒家典籍将孝道視為道德根基,《孝經》确立其為"德之本"()。《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強調情感與行動的統一性。
當代孝道更注重:
從作用力角度看,孝道是子女對父母"生身之力"的反作用力,這種生命賦予的恩情具有不可完全回報的特性(),因此持續踐行孝道具有永恒價值。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孝經》《弟子規》等典籍,或參考今日頭條相關專題()。
孝道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指的是對父母的尊敬和關心。它是一種傳統的倫理理念,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和對家庭的責任。
孝字的部首是子,根據部首可以将其拆分為子和老的組合。它的總筆畫數是九畫。
孝道始于中國傳統文化,最早出自《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不重乎道,本立而道生。’”它對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道德認識産生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孝道的繁體字為「孝道」。
在古代,孝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差别,當時的寫法是「孝」。
1. 他始終堅守着孝道,對待父母關懷備至。
2. 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孝順:尊敬和孝敬父母的行為。
2. 孝子:尊敬和孝順父母的兒子。
3. 孝悌:尊敬父母和兄長,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1. 孝敬:對父母尊敬禮貌的表現。
2. 孝順:對父母關心和服從的表現。
孝道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因為孝道的含義與尊敬和關心父母密切相關,反義詞則會涉及無視、忽略甚至傷害父母的行為,這與孝道完全背道而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