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道德顯揚。《禮記·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 鄭玄 注:“以詩之義發明賓主之德。”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漢書·景帝紀》:“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歌者,所以發德也;無者,所以明功也。”《宋書·樂志二》:“《肆夏》式敬,升歌發德。永固鴻基,以綏萬國。”
“發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使道德顯揚”,常見于古籍及詩文引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發德”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作學術或文學性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典籍。
《發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傳達善行和美德。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發”和“德”,每個部分都有特定的含義。
“發德”的部首是“發”,它屬于“發”字部首。“發”的筆畫數為五畫。
“德”的部首是“彳”,它屬于“彳”字部首。“德”的筆畫數為十一畫。
《發德》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在古代,人們認為善行和美德是社會發展和個人修養的基石,因此創造了這個詞來強調傳播善行和美德的重要性。
《發德》的繁體字為「發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發德」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總體上來說,它的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
1. 他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發揚社會正氣,彰顯了發德的價值。
2. 她特别強調教育孩子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發德意識。
發揚德行、發人深省
弘揚美德、傳播善行
弘毀惡行、傳播惡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