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隱匿意旨,秘不宣旨。《書·盤庚上》:“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曾運乾 正讀:“惟汝含德者,汝自匿厥指也。”
(2).懷藏道德。《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淮南子·本經訓》:“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鉗口寝説,遂不言而死者衆矣,然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 南朝 梁 蕭統 《<陶淵明集>序》:“含德之至,莫踰於道;親己之切,無重於身。”
“含德”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古籍及文獻解釋如下:
隱匿意旨,秘不宣旨
源自《尚書·盤庚上》:“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此義指隱藏真實意圖或主張,不對外公開。曾運乾在注解中強調“汝自匿厥指也”,即主動收斂個人主張。
懷藏道德,修養品德
出自《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形容内在道德深厚,如同嬰兒般純粹。後引申為君子在亂世中堅守德行,如《淮南子》所述“含德懷道,鉗口寝說”,強調以靜默守護道德。
“德”本義為“登高”,後演變為道德概念(《說文解字》),而“含”有包容、内藏之意,二者結合凸顯道德的内化特質。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古籍用例或哲學背景,可參考《老子》《尚書》原文及注疏。
含德是一個表示具備德行的意思的詞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德行被視為高尚的品質,包括道德品質、行為規範和道德操守等方面。
含德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含德共有12個筆畫。
含德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意思是指好德行的人,與好色的人不同。
含德的繁體字為 "含德"。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含德這個詞來說,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相同。
1. 他是一個品德良好、含德的人。
2.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和傳承含德的傳統。
以 "德" 為字根的其他組詞包括:德行、德才兼備、德高望重、品德、德藝雙馨等。
與含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具有德行、道德才能、德高望重等。
與含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品行不良、道德敗壞、失德等。
【别人正在浏覽】